核心CPI是指在CPI中剔除暂时性因素后剩下的部分。但需指出的是,恰恰是这种“暂时性”因素中包含着价格变动最活跃部分,所以剔除后的失真会很大。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
所谓核心CPI,是指在剔除气候、季节等暂时性因素影响的潜在通货膨胀后反映价格变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这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关注并不表明有用,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恩格尔系数过高,并且我国的食品价格上涨与粮价上涨关系密切;而粮价上涨除了受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这些都与CPI有关。
从国际上看,当初之所以提出核心CPI概念,是因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持续的相对价格变动是人对某些商品的相对需求和供给变化导致的,所以核心CPI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可能会更紧密些。
计算核心CPI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行为法和统计法。常用的是行为法,说穿了就是在原有CPI中剔除一些价格不稳定、价格容易受供给方冲击影响的项目,如石油、食品、间接税等。计算公式是:
核心CPI=CPI-价格容易波动的项目=CPI-(食品+能源+间接税+住房抵押贷款成本等)
其中,住房抵押贷款成本通常根据当时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来折算。不用说,其中最常见的剔除因素还是食品和能源两类。
从道理上看,由于核心CPI剔除了一些“突发”因素,所以会显得更有“说服力”,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核心CPI容易蒙蔽真相
自从有了核心CPI概念后,就出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掩盖了真实通货膨胀。
例如有人认为,我国的CPI在剔除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影响后的核心CPI,从2003年以来只是微量上升。言外之意是说,我国的CPI上升幅度并不大,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注释1]。
具体数据是:从2003年到2006年间,我国食品价格波动同比涨幅在2.3%到10%之间,非食品价格涨幅在0.02%到1.25%之间。如果要考核剔除了食品项目之后的核心CPI,同比涨幅就只有0到0.8%了[注释2]。这与客观现实严重不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食品和能源价格很难在短时间内逆转,并且其价格变动一般具有第二轮影响,也就是说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会带动其它价格上涨,这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明显。既然如此,又怎么能忽略这种“最重要”的价格影响因素呢?
二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如果不能关注食品和能源价格,就会诱发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不但影响政府货币政策信誉,还会更加不利于政府控制通货膨胀。
三是食品和能源等价格的较快变动,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有用信息,所以绝不能因为它的变动幅度大而“快刀斩乱麻”地简单剔除,否则会很不利于正确把握通货膨胀走势,不利于政府控制通货膨胀。
从这个角度看,剔除了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CPI,不但没什么用处,而且很可能会误导政府制定政策、诱发普通百姓的通货膨胀预期。
想一想也是:所谓的核心CPI把一揽子商品中最重要的物品都去掉了,你面对只是一只没有了典型物品的空洞洞的篮子,在这种背景下来判断通货膨胀,又怎么会不面目全非、大大背离实际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石油还是食品,它们本身都标志着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否则也就不会进入CPI指标考察范围了。无论它们的价格波动有多大,你都没有理由把它们剔除在外。
就好比是你生养的孩子,不能因为这孩子的性格活跃、脾气暴躁,你就把他“开除”出去,不承认他是你的孩子了。同样的道理,剔除了石油和食品的CPI随便你称呼它什么,或者干脆就是你所说的核心CPI,可是剩下的部分哪里还有半点原来CPI的“核心”和“灵魂”呢?
所以容易看到,我国的CPI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重要数据之间经常是相互矛盾的。本来应该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数据,结果会出现一高一低互相背离的局面,这不是让人哭笑不得吗?这也让政府在推出相关政策时犹豫不决。最典型的是,加息吧,会加剧上下游行业融资成本的不公平;不加息吧,又会对民生问题造成严重困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的上下游传导性极差,下游企业恶性竞争、产能过剩;同时,也说明我国的统计数据有问题、不真实,至少是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结果,辛辛苦苦编制出来的数据不是没有说服力,就是成为某些人标榜“低通胀、高增长”的自娱自乐工具,沦为笑谈。
[注释1]社论:《CPI既不反映民生疾苦,也不能指导货币政策》,2007年6月14日南方都市报。
[注释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二季度)》,2007年8月9日中国经济网。
全球对核心CPI的看法正越来越淡
核心CPI是核心通货膨胀中的一类。过去它在衡量通货膨胀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正在逐步降低;甚至可以说,全球各国对核心CPI的作用正越来越看淡。
根据价格指数的不同,核心通货膨胀除了核心CPI外,还有核心PPI、核心PCE(消费支出价格)等。对此,各国过去是有侧重的。
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常使用的核心通货膨胀就是在扣除食品(权重15%[注释1])和能源(权重9%)后的核心PCE;日本银行经常使用的核心通货膨胀是在扣除新鲜食品(食品权重25%,新鲜食品权重4.5%)后的核心CPI;欧盟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核心通货膨胀是在扣除未加工食品(食品权重19.3%,未加工食品权重7.6%)和能源(权重8.2%)后的核心CPI[注释2]。
可是近几年来,面对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核心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所以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原来对核心通货膨胀的这种关注,正在受到更多质疑。
想想也是,你把通货膨胀因素中最重要、并且又是涨幅最大的部分去掉了,得到的数据想必也就无法反映真实情况。显然,这时候得到的数据不说是假的,说服力也会大大降低。有鉴于此,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把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CPI转向CPI,即使一直强调核心通货膨胀率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开始重视CPI起来。
在我国,直到现在还没有公布核心CPI。中国人民银行认为,虽然它们在关注CPI的同时一直在关注CPI构成中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但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国外相比依然很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食品和能源(我国CPI的“能源”包含在“居住”中)合计约占权重的50%左右,并且从历史数据看,粮食价格波动一直是导致我国CPI波动的主要因素,而公共服务类价格因为受政府管制,其价格上涨压力并不能在CPI中体现出来,所以,我国在分析价格形势时决不能只关注剔除食品后的核心CPI,否则就会因为用其中剩下来的50%概括全部CPI,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以,当读者看到媒体上有关诸如“我国扣除食品价格和50%权重的居住价格后,核心CPI非常稳定”[注释3]这样的说辞时,大可不必为此激动,相反却应该付之一笑,因为这实在什么也说明不了。
[注释1]莫万贵:《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2005年10月8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注释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二季度)》,2007年8月9日中国经济网。下同。
[注释3]滕泰、郝大明等:《过剩经济无通胀,关注核心CPI:2010下半年中国物价走势报告》,2010年8月3日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