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美丽面纱,顿现满目疮痍(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005 字 3个月前

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在财务上存在管理漏洞,那么揭开平时笼罩着的美丽面纱,就会发现被蛀虫蛀空后的满目疮痍。

辽宁省大连市生产的自行车、洗衣机、缝纫机、录音机、电视机等民用产品,曾经叫响东北地区。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如今这些产品一个个都销声匿迹。大连人原来以为,原因可能在于生产厂家缺乏市场竞争力。这确实是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

然而,直到2001年4月大连华录公司经营者职务犯罪窝案暴露,大连人才知道,曾经令他们感到自豪的星海牌电视机的消亡,主要原因还是人祸,是“蛀虫”吞噬企业肌体的结果。

大连华录公司原来是大型一级国有企业,主导产品是星海牌电视机和录像机。1995年,该企业拥有资产3.3亿元。但是在3年以后,该企业的负债总额就达到了10.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93.8%,企业陷入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大连市纪委打破常规,在没有接到任何举报的情况下,决定尝试查找造成该企业严重亏损的“非经济因素”,并会同监察局、审计局、检察院组成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

办案人员发现,该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私心严重,精力不是放在企业生产经营上,而是千方百计利用企业内部管理的漏洞,把企业资金转移到自己手上,任意挥霍。

经过查明,涉嫌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问题的人员共18人,其中企业领导者3人,一般管理人员7人,税务、银行等外单位人员8人,违法违纪金额1100万元。

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凯,挪用公款124.25万元用于个人炒股;副总经理田宝勇和总经理助理于卫国2人,在携带130万元现金到南方某海关行贿时,将其中40万元据为己有;于卫国还将本单位144万元,借给情妇炒股,案发以后,对所购买的一套价值139万元的个人住宅不能说明资金来源。

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步入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后来又经过改组转制,各项规章制度可谓齐全。可是却通通被束之高阁,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比比皆是:

该企业的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的差额大得令人惊讶,未达账项累计达到2.4亿元。其中:

只有十几个人的所属进出口公司,就有117.4万元银行贷款未记账;

各部门的“小金库”款额,总计达到了3000万元;

销售人员共截留私存贷款1000万元;

供销、财会人员将数千万元的公款,打入个人信用卡;

700万元公款被以返利、促销的名义转移到账外私存;

1000台彩电未上账,也无人知晓;

销售环节的一些所谓“呆账”、“死账”,其实早已兑付,被内部人员截留挪用;

企业破产以前,有人擅自在夜间用汽车拉走大批彩电和录放像机……

如果说,这些管理漏洞在企业内部有单位领导人“护着”的话,那么这家企业每年都要经过几次各种类型的审计,奇怪的是,这么多年以来的审计居然都没有发现问题?可见,所谓的审计也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大型国有企业都如此,那些小企业在这方面就更可以肆无忌惮了。如果碰到一些“恶人”,制度的概念几乎没有。

2001年6月28日,辽宁省沈阳市国税局沈河分局,曝光了一起沈阳市最大的涉税案件,补税、罚款、滞纳金三项金额合计高达1407.43万元。

2001年5月24日,沈河分局稽查七科查处一家无照企业的时候,偶然发现一张盖有“沈阳隆莹商贸有限公司”印章的增值税发票,于是围绕着这张发票展开了调查,结果疑点越来越大。

5月31日,沈河公安分局经济犯罪侦查二大队对此立案。在警方的讯问下,沈阳隆莹商贸有限公司的财会人员终于承认,被扣留的部分账目“不太全”。

怎么叫“不太全”呢?原来,公司在沈河区大南街196甲的一个二层楼里,还隐藏着一年以来的20箱账本。

一个小时以后,当侦查人员再次返回原地的时候,正好听见一个女子在喊:“快点,一会儿,警察可能还会回来。”就这样,侦查人员又查获了10多个装满账目的纸箱。

后来得知,还有10多箱账目早已被转移到了东站附近的仓库里。

当日深夜,侦查人员终于将40多箱账目全部查获。

检查发现,该公司从1998年1月至2001年4月之间,含税销售额共计7823.99万元,可是只向税务机关申报销售收入4163.8万元,通过采取各种方法,隐瞒销售收入2523.37万元,少缴增值税4280.97万元。

根据偷漏税事实,税务机关对其处以补税428.97万元,罚款1.5倍,罚款额为643.45万元,交滞纳金330万元,合计金额为1407.43万元。

此外,税务机关依据有关规定,针对该公司转移账簿等形式阻挠检查的行为,处以5万元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公司在1998年1月成立之初就已经做好了偷漏税的准备工作。其公司的法人代表居然是这个公司的保管员,而真正的老板叫萧君莹(台湾人),隐藏在幕后操纵公司的一切运营。名叫郝沛庚的法人代表(保管员)称,他是为了挣工资而当上公司“老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