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的“化妆术”(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864 字 3个月前

在所有的会计信息失真中,会计报表的粉饰是最常见的。为什么?因为既然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综合反映,那么,所有的信息失真都必然会最后反映到会计报表中来。

有的企业,干脆就是直接对会计报表进行修改,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已经成为会计舞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所谓“粉饰”,说到底就是人为地给报表“化妆”。如果是一个人,适当的化妆是应该的,这是一种“仪态美”,目的是为了给“悦己者容”。然而,会计报表反映的本来就应当是客观经济成果,它是容不得、也不允许进行“化妆”的。如果一定要进行“化妆”才显得好看,那么不消说,这是一种为死者“遗容”化妆,至少也离“遗容”不远了。

给会计报表进行“化妆”的动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为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指标考核、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和投资人的商业信用、为了发行股票、为了少交税金、为了政治目的、为了推卸责任等等。

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动机”,都是“动机不纯”,是一种典型的会计信息失真。

有鉴于此,与此相对应的会计报表粉饰类型,也大概就是这样几种:

粉饰经营业绩

主要包括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以求利润最大化;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以求利润最小化;利用其它应收款、应付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进行调节,以求利润均衡化;新任领导上台以后立即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的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以求利润清洗(也叫做巨额冲销)。

粉饰财务状况

主要包括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以求高估资产;设立账外账、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以求低估负债。

粉饰财务动机

根据不同的财务动机,来对报表进行粉饰,“随机应变信如神”。例如,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纳税和推卸责任等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利润清洗的形式出现。

就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而言,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利润最大化,即通常所说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会计报表粉饰的常用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例如:

利用资产重组来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本来重组的应该是资产,而不是其它,可是在实质上普遍出现的是重组“利润”。所以,只要一提到资产重组,大家马上就会条件反射,想到“做假账”。特别是在一些上市企业中,这种情况尤为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可以用来弄虚作假。“关联交易是个筐,乱七八糟里面装”,账本不掺假才奇怪呢!

股民经常会发现,有的上市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一夜之间就“扭亏为盈”,实际上就是关联交易,实行不等价交换,在上市企业与非上市的母公司中实行“暗渡陈仓”,“以垃圾换黄金”。实际上,这是一种“报表重组”的结果。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由于我国的许多上市企业,原本就是从国有企业脱胎换骨而来的,由于股票的发行额度有限,所以这些上市企业只是原来国有企业的一个局部。这样,就注定了这个上市企业,不但有许多的兄弟姐妹,而且还有“父母亲”,甚至连“祖父母”、“外祖父母”也都“健在”。

这样错综复杂的家属关系,为上市企业频繁“礼尚往来”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埋下了伏笔。

“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本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可是,一旦用在上市企业里,就让人看不懂了。一家上市企业亏损,其它企业就马上利用关联交易方式,和上市企业之间进行“捉迷藏的游戏”。

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在利润表上得到反映。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造、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那么,什么是虚拟资产呢?所谓虚拟资产,就是指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放在一边的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等。

利用这些科目空间,通过在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方面大做文章,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

利息资本化本来应该根据收入与成本配比的原则,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的要求。然而在会计实务中,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

例如,上市公司渝太白,该企业将钛白粉工程建设期间的借款以及应付债券的利息8064万元,在该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的情况下,仍然予以资本化,结果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第一份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我国目前对于股权投资的会计规范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被不少企业用来调节利润钻了空子。除了“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置换股权以外,还有不少企业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报表。

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然采用成本法核算。

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

会计制度规定,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

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科目的期末余额不应该太大。然而,实际上许多企业这两个科目的期末余额非常大,甚至超过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的余额。这种情况就不正常了,很可能在其中进行调节利润。

对此,注册会计师们也很有经验,其他应收款科目被他们称之为“垃圾桶”,因为其中往往隐藏着潜亏;其他应付款科目他们则称之为“聚宝盆”,因为其中往往隐藏着利润。

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

借助于时间差来调节利润,也是一种常用手段。特别是到了每年的12月份,有些企业就会动小脑筋,虚开发票。然后到了下年的第1个月,再以“质量不合格”等等为理由退货冲回。

这样翻手为雨、覆手为云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年末的会计报表上,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一份“满意”的答案。

比这个手段更高明的是,一些企业在还没有到年底的时候,就和客户签订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定收入。这种收入实际上仅仅是纸上谈兵,因为并没有实质性的货物供应,所以按照制度的规定要求,是不能确认为“收入”的。

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确定规定了需要同时具备4个条件,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记耳光。

以上种种粉饰会计报表的做法,有的非常隐蔽,即使是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也很容易被蒙混过关。有的则稍显幼稚,有经验的老会计比较容易识别。

总的来说,要识别以上各种会计报表的作假手段,有以下几种方式值得尝试:

查找不良资产

所谓不良资产,是指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以及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

查找不良资产的方法有,通过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者超过净资产,既可能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为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通过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减幅度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那么就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上有“水份”。

寻找关联交易

寻找关联交易,就是要把来自于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还给它们”,还企业的经营业绩以本来面目。通过分析某一个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个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

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将这个企业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有没有“水分”、以及“水分”的大小。

寻找异常利润

一个企业的盈利情况越是正常,经营业绩就越是稳定。从这一点上来看,对于异常利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警惕性。

寻找异常利润的方法是,着重把其它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拎”出来,单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考察。异常利润的藏身之处,主要就在这些地方。

寻找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把企业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净利润的质量状况。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