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部位和多发部位。成本的失真,必然会导致当期损益虚假,这是不容置疑的。
成本信息失真的表现,主要反映在不区分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乱挤成本;不区分成本核算之间的不同对象,成本的归集不实,乱计成本;不区分会计期间,以及本期与非本期成本之间的界限,成本不实;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上的马虎和粗心,导致数字不准确、有遗漏,多计或少计成本;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内部核算和管理制度上都存在欠缺,导致成本失真;由于领导指使,人为地调节成本的高低,使得成本成为“按需成本”;等等。
从性质上看,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和素质不高造成的,我们称之为过失失真;另一个是由于会计人员认为造成的,我们称之为故意失真。
很明显,故意失真的性质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它把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当作儿戏,把会计信息使用者当作“傻瓜”,任意愚弄和误导决策者、使用者。
从信息失真的后果来看,同样只可能是两种:调高成本水平、调减成本水平。
调高成本水平采用的主要途径是:
增加材料费
例如,在会计期末突击领用大批材料,通过领料单直接消耗计入成本。而实际上,这些材料根本没有来得及消耗,更多的是挪动了一个地方,成了账外材料。
增加预提费用
在会计期末,预提有关的应付工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等。
多摊费用
随心所欲地对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等进行摊销,并不是按照有关的制度法规来执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整成本水平的高低。
少计在产品和在建工程
所谓在产品和在建工程,是由于当期工程尚未完工而言的,所以它所消耗的成本费用,并不能计入当期成本。如果当期生产企业有在产品、施工企业有在建工程,而故意少反映或者不反映,那么就势必会虚增当期成本。
应该冲减成本的项目不冲减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成本相对增大。例如材料盘盈或者废次材料回收残值,本来应该冲减材料成本,而现在却把它挂在其它应付款下面,或者干脆不入账,转为“小金库”使用。
调减成本水平采用的主要途径是:
填制虚假退料单
这是一种常用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冲减材料费,从而达到使成本减少的目的。过后再通过盘亏的方式,进行还原。
少摊或者不摊有关费用
与上述做法相反,生产企业多计在产品、施工企业多计在建工程。明明是部分产成品和已完工程所发生的成本,却在当期不进行结转,从而相对减少期结转的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