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失真也有可以原谅的吗(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068 字 3个月前

仔细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就会发现,其中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非法的会计信息失真,例如会计作弊;一部分是“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虽然这部分信息失真了,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是源于合法真实的会计原始凭证、以及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过程。对于这部分信息失真,在感情上感到是“有情有可”的。

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能不注意这一点。

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另外一个名字叫“模糊”(ambiguous/uncertanty)。所谓模糊,就是不分明、不明确、模棱两可,它是相对于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肯定性而言的。

会计是一个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虽然会计假设会尽可能减少主观推理成分,但是既然是假设,就必定会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人为成分。例如,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假设,受到环境变化和市场的冲击就很大。

再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涉及到4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清理费用、残值,其中后面3个因素在计提折旧的时候都是未知数,需要会计人员去进行判断和估计。这种判断和估计,究竟有多大的准确性,要通过未来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来加以证实。

另外,对费用的预提、摊销、递延,对某些收入收回可能性的未来确认,债权、存货的变现能力等,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它和反映某一时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指标,都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某种程度的人为估计和判断。

在会计反映对象中,某些方面是没有严格界限的。

例如,某些支出是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某项资产是作为固定资产合适还是作为低值易耗品合适、某项费用是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等等。它们的“前途”如何,取决于会计人员给它们人为的划分。

这就是说,某些指标的反映,只能是大致的,或者只能在某一范围内是合适的。

例如,流动资产是一年内变现或者被耗用的资产,而企业的存货可能会长期不被耗用成为超储积压物资,但却没有列入长期资产;应收账款只有在账龄超过3年、并且收回无望时,才能转列为坏账,在应收账款账龄超过1年转列为坏账之前,这一期间并不能列为长期资产等等。

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特征,是产生“失真”的原因不在于某些“人”,而在于客观因素。那么,到底有哪些客观因素呢?

首先我们从会计环境上来看,根据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社会属性,在理论上和会计处理方法上都存在着缺陷。

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不属于精算科学。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却要求会计数据的每一个来源,都有科学依据和严密的数学计算。这样两者之间势必就产生了矛盾。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严密的数学计算依据,是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判断得到的。

例如,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然而在进行这样的确认时,实际工作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性。这种矛盾的结果,就造成会计信息于“绝对真实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种失真就应当是“合法的”。

其次,我们从会计准则方面来考虑,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准则中的定义和解释具有多种理解和不确定性。更不要说,还有很多的会计处理领域,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会计准则。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法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中,规定了多种多样的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必然会导致会计主体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时,产生不同结果的会计信息。

例如对存货的计价,现行制度规定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5种。企业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就必然会导致收益产生差异。可见,产生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的结果,而这些方法都具有理论依据、并且是会计准则所允许的。

这么多种会计信息都是“合法”的,却不会都是“真实”的。问题在于,面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企业必须具有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这种可选择性本身又都是“合法”的。这样,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当然也就是“合法”的了。

最后,从整个会计环境的影响来考虑。

例如,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物价变动,而在我国实行的是传统的会计核算,并没有实行物价变动会计。这样,一些受到价格变动影响较大的项目,就必然会存在着信息失真。类似这些因素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还有不少。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合法”的信息失真。

另外,不管什么样的会计信息,都只是一种历史信息,它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经济活动。相应地,其真实性也是对过去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是过去的“真实性”,而不是现在的“真实性”。

不但如此,会计信息的历史性,还表现在资产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多数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在物价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这种真实性就更加“历史”了。

这种会计信息,相对于企业过去的经济业务来说,是真实的;但是相对于目前的企业业务现状而言,又是“失真”的,只不过这种信息失真是合法的。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样也是有危害的。否则,会计就没有产生的必要,也没有发展的可能。只要是失真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的误导因素就总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