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到底有没有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0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应当说,做到了这一点,会计信息就是真实的;否则,会计信息就是失真的。
《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2号),曾经专门对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概括。
公告显示,国有企业中虚增利润、掩盖亏损的有7家企业,占到39%;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的有3家企业,占到17%。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各个阶段都必须符合客观性要求,具体地说就是:会计确认必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计量、记录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主要指的是它的“可靠性”。也就是说,有了“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基本上就具备了“真实性”。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真实性原则”排列在12个原则的“大哥”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位“大哥”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且,“真实性原则”到底应该强调真实性还是可靠性,在理论界看法也不尽一致。
所有这些,都在指导会计人员“制造和加工”会计信息的时候,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例如,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会计信息的过失性和故意性失真,主观上反映的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会计人员、把关者——会计主管、监督者——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沦丧。不管其中的哪一个环节不能严格把关,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信息失真的原因,当然有其它因素,这在以后进行表述。这里专门论述一下,会计职业道德在造成信息失真方面的作用。有人认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但是,如果会计职业道德低下,光靠法律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会计的道德“失贞”,是和会计人员的行为环境密不可分的。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会计人员是洁身自好的,可是为什么他们会作出编造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来呢?症结就在于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是一种“逼良为娼”。
少女失贞可以通过“人造处女膜”来进行“补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会计人员犯了错误以后就被调离到另外一个企业,同样从事会计工作。新的企业对这位会计人员以前的“失贞”并不真正了解,这样实际上就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
所以,既然会计界把“真实性”作为会计原则的第一条,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对信息造假者的相应处理办法,达到了什么程度就应该永远开除从事会计工作的“会”籍。
美国会计界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经理人员的职业道德高低。也就是说,在一个具体的企业里,企业领导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看看我们的周围,也不难发现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