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唆使信息失真(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454 字 3个月前

信息失真既然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那么就一定会有市场“买家”。就好像社会上自行车失窃现象很严重一样,正是由于那些自行车销赃一条龙服务的存在,才是这个现象愈演愈烈的罪魁祸首。

首先是,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造假,令人感到这个“行业”有利可图。

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说明了什么?说明市场和企业对虚假会计信息存在着旺盛的需求。只要造假预期成本小于造假预期收益,企业就会产生“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仍然以银广夏为例,它在1999、2000年2年期间,共虚构利润7.45亿元,但是在它停牌的那一天,流通市值竟然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

这种“变脸”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会计造假的收益效益是非常巨大的。也就是说,会计造假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

正是如此,才会有前赴后继、飞蛾扑火般的“英雄壮举”出现:“刚通报了张家界,又冒出了麦科特;刚处罚了ST黎明,又惊爆银广夏”。

严格地说,由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包含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三个方面,所以,会计信息的失真也相应地包括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三个方面。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会计信息真实性不够

企业通过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程序,产生符合需求者需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通过具体会计准则加以规范。而我国目前还只是颁布了基本会计准则,具体的会计准则还没有出台。企业的会计行为,主要根据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来加以规范。而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对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利的。再加上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专业水准不高等因素,就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原因。

会计信息不准确

会计人员的素质还跟不上经济管理的需要,一旦他们对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程序、方法不熟悉,就会造成账账之间、账实之间、账表之间的数字不符。信息不准确,就会造成与事实的脱节。

会计信息不完整

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揭示不充分两个方面。内容不全面,目前基本上是由于人为的操纵所引起的,例如少计利润、少提折旧等等行为。揭示不充分,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对于规范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运行极为不利。

有人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后,经营者与管理者(所有者)获取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经营者为了追求小团体利益、粉饰业绩、谋求私利,有关部门为了局部利益而虚报浮夸,以及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管理不善、家底不清等等。

然而,这种观点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确定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的时候,信息失真仍然存在。所以说,这种说法没有讲到点子上。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有谁对会计信息有需求,他们对于所需求的会计信息到底又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弄懂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下结论,正是他们才可能唆使会计信息失真。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组织中,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性的认定,基本上都是照搬照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描述。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贯性。

通常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总希望他得到的会计信息,具有以上特性。然而我们忽略了另一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无法符合以上特性。

打一个比方就是,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但是,也正是由于消费者存在着这样的消费需求,使得出售的商品无法“货真价实”。

从广义来看,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其它普通商品一样的需求质量和供给质量的特性。所以在这一点上是具有可比性的。

从会计信息提供者来说,它要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上乘”,这是它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主体产生的,却是通过会计人员的手“制造”的、经过会计主管“监制”的。这样,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会计主管的把关直接相关。当然除此以外,与担任公正监督任务的中介机构也脱不了干系。

回到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现象来看,为什么在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少,而在市场经济时期信息失真的现象就愈演愈烈呢?这不是经济模式的“错误”,而是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否适合经济核算的要求有关。

在计划经济时期,会计并不难当,劳动也不复杂。所以,单位里最欢迎的是有经验的老会计,而不是没有经验只有文凭的小会计。只要把国家无所不包的财务制度看懂、记牢,并且严格执行,保管好国家的财物不让人贪污,就有资格做一个“好会计”了。

到了市场经济时期,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

会计人员对国家的负责,主要体现在不偷税漏税方面,主要精力要放到对投资者、债权人负责方面,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不但要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要求透明度高、可靠性强,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这一支会计队伍,在素质上一时还跟不上。特别是在国家规定的一些财务制度中,会计处理的标准只是规定了一个范围。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者信息消费的偏好,作出自己的职业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面临这样的会计环境,信息失真的概率就大大地增加了。

由于会计信息是对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会计主管在验收会计信息质量的时候,负有不可推卸的把关责任。《会计法》也正是这样规定的。

还有就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经济警察”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监督和验证会计信息的时候,没有发现和指正“假冒伪劣”的会计信息,同样是难辞其咎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会计信息需求者在牵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政府、债权人、投资者、经营者等等。

这些不同的信息需求者,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相同的:政府最关心的是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的是,债权是否能够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一般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所投入的资产是否能够保值和增值;证券投资者最关注的是,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发展趋向如何;经营者关注的是,业绩的提高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其中,对会计信息真实性要求最高的,是债权人和证券投资者。这也正是中国证监委反复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合法会计信息的原因所在。

有人甚至设想,银广夏事件如果发生在美国,那么会出现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回答是,市场监管者绝对会认为它在蓄意欺诈,会运用刑法来立案侦查。

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经出现过一个轰动全美乃至全球、被称为金融大盗和“垃圾债券大王”的迈可米尔肯。据称也只是仅仅进行了“不实、鲁莽及恶意的内幕交易”,就被罚得倾家**产,名誉扫地。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美国证监会一旦发现了“银广夏”,一定会倾全国之力把官司打到底,从而达到威慑潜在犯案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