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过了头,就成了谬误。
有谁相信,令人头疼的企业应收款,也能卖出几千万元“盈利”?天上会掉下来几亿元的“大礼”?坏账损失也会变成“利润增长点”?通过一些企业领导的“资产重组”,加上会计师的趁机“妙手回春”,以上这些都变成了现实。
每逢年末的资产重组,这几年有逐渐升温的趋势。一方面是会计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手段翻新,在这些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花样。
坏账成为“增长点”,是这种会计游戏中的一着。
从1999年开始,股票上市公司都必须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计提四项准备。这一规定的实施,对上市公司1999年的年报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又以坏账准备影响最大。虽然因为追溯调整的施行、坏账准备对于当年利润的影响并不一定都非常剧烈,但是几年累计提取的坏账准备数额就居高不下了,动辄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损失。
然而,“聪明的人”看到困难不是害怕,而是从中看到了克服困难的机会。更有一些人,擅长于“化腐朽为神奇”。而“坏账准备”就是这些企业创造“神奇”的平台,而这一把神奇的“手术刀”,就在于坏账准备的“冲回”。
例如,某上市企业1999年年报显示,应收款累积计提3600多万元坏账准备。如果这笔应收款按照账面价置换出去,有望将坏账准备一口气全部冲回,从而形成2000年的收益。一大批上市公司,纷纷将巨额应收款卖掉或者置换出去,在剥离不良资产的同时,似乎这也成了一个创收创利的致富之路。
与此配套的是,一些上市企业创造了从大股东那里捡到一个“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优质资产低价“买进”、劣质资产高价“卖出”。诸如此类的“换血”方式的操作,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不过请仔细想一想,健康人是根本用不着“输血”、更用不着“换血”的。病人一旦到了需要换血的地步,恐怕也就来日不多了。
比“换血”更加**裸的是“赠送”。
2000年11月,该上市企业把2.5亿元的资产,与大股东关联企业的4.7亿元资产进行置换。小学生都知道,这种“置换”是不等价的,不符合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其中有2.2亿元的差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2.2亿元的差额,是“买一件西装送一件西裤”“赠与”给ST金荔的。
这一做法真是闻所未闻,2.2亿元资产居然会从天而降!
但是且慢。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都知道,这种资产赠与,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不能算作利润的,而只能增加资本公积金。然而,这同样是这家上市企业所梦寐以求的。
因为,根据2000年的中报显示,它的每股净资产已经为负数,而通过这次的“从天而降”,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每一股净资产增加了3元多,回到了面值之上,就为摘掉ST创造了条件。
这种资产置换中间发生的、定价与账面价值之间巨大的差额,究竟应该怎么看?这种定价是否公平合理?目前来看,实在难以作出简单的判断。由此而引发的资产置换会计处理问题,也没有办法统一和规范。
如果从会计角度来看,这种差额属于“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是长期的。
例如,某上市企业以账面1.4亿元的股权置换进一项账面3213万元、评估价为2.5亿元的股权。根据《非货币交易准则》,这一次换入的资产,应当以1.4亿元入账,这样就由此产生了1.1亿元的股权投资差额。如果把这笔股权投资差额,按照10年期限进行摊销,那么每年的摊销额大约为1100万元,即每年减少利润大约为1100万元。说实话,置换进来的资产每年到底能够产生多少利润很难说,但是由此而引起的摊销,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压力。
而另一家ST企业的情况则与此相反,置换产生1亿元的股权投资差额,如果按照10年期限进行摊销,每年可增加利润上千万元。
年末重组的这许多新花样,再次告诉我们:有人总想在正当的经营管理外,通过其它各种各样的游戏手段来调节利润,真是煞费苦心。“调节”的代价,无疑就是会计信息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