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人群中,感同身受的是一批数量庞大的股民朋友。因为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是他们赖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可是有谁想到,这些信息竟然是刻意编造出来的!心中不免有“初学织布遇到乱丝,初谈恋爱碰到投机”一般的苦楚。
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师要做假账,简直是“熟门熟路”,游刃有余。
由于会计造假的高度隐蔽性,所以我们很难对它作出一个面上的统计。但是,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上市公司会计师做假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似乎是绝对的: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6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两项合计,总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上市公司会计师做假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是虚增利润、有目的地编造上市公司前3年的报表、涂改缓交税款的批准书、隐瞒重大事项、漏记利润支出和漏记债务、提前确认收入、伪造银行对账单等等。
有的公司会计师做假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高度的专业化、严密的逻辑性、具有近乎完美的关联配合,以及对相关会计法规特别到位的理解与掌握。
讲到这里,必须顺便提一下,有些会计假账是被所谓的“包装上市”逼出来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先生就认为,中国股市为什么充满投机?主要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的素质太差。那么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些公司的素质太差?原因就在于“包装上市”。
在国外,一家企业要上市,通常是要先脱光衣服、“全身**”地让大家检查三遍,没有问题了才可以上市。如果一旦同意它进行“包装”,一件时装把身上的缺点都掩藏起来,只剩下一副漂亮的“脸蛋”,那么就必然会出现“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绩差”。
2000年4月29日,某上市企业的第一大股东虚假出资,它在公司1998年配股中应该缴纳的6800多万元配股款,竟是从公司所收的社会公众股配股款中“借出来”的。面对这样的弄虚作假行为,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却闭着眼睛说瞎话,在出具的验资报告中这样写着:“公司本次配股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资金20385万元,已经汇入公司银行账户。”
这家上市企业1996年8月上市以后,连续3年以绩优股的面目出现在股民面前,最好时报出的业绩高达每股收益0.80元。然而仅仅到了1999年,却陡然变成了每股亏损0.50元。经过事后调查,原来这家公司已经连续3年亏损了。
一不做二不休。立华会计师事务所有了这样的一次造假行动,就不可能停下它一错再错的脚步。
2000年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对另一家上市企业在上市申报及上市后的3年间、多次发生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作出处罚,查明虚增利润22792万元,还编造了2320万元的银行假进账单。立华会计师事务所一直对年报出具“无保留意见”。
2001年3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某上市企业给予公开谴责。新任大股东进入该企业以后,清理出令人吃惊的虚增应收款、虚评资产,还发现几乎全部的净资产2.5亿元、在3年以前就被抵押出去了。资产早已大幅缩水,变成了一个空壳。而当年为它出具审计报告的也是立华会计师事务所。
疯狂造假的立华,前身是湖北会计师事务所,是湖北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牌子最响的会计师事务所,所以造假的胆子也最大。据内部员工反映,为了赚钱,事务所有几个超过50岁的会计师专门负责签字,不论真假报告都签。
立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敢这样做?
武汉大学会计系主任王永海教授认为,除了自身原因以外,主要原因是市场存在着对虚假信息的巨大需求。虽然提供伪劣会计服务有风险,但是如果提供者经过比较,发现“机会收益”要远远大于“败露成本”,就会去铤而走险。在“谁不造假谁吃亏”的现实背景下,这种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根本遏制。
多行不义必自毙,见利忘义终遭弃。
2001年4月,黄石康赛股份有限公司(600745)在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了一项议案,决定不再续聘上市以来一直保持合作关系的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这是立华会计事务所1年以内被解聘的第4家湖北上市公司,终于落得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可怜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