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责发生制的“罪过”(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078 字 3个月前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会计核算的两个不同的确认基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提到会计原则,就不能不提到今天仍然走红的“权责发生制”。

所谓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与费用的归属作为依据,来确认本期的收入与费用,进而计算出利润,而不管其是否在本期收到或者支出现金。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现金的实际收入与支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与费用。在产业革命以前,会计核算基本上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因为当时的经营活动大多是单独的、互不关联的短期活动,不像现在那么复杂和关联性强。

然而,权责发生制发展到了今天,其本身的缺陷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是我们今天在讨论会计原则的时候,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考察权责发生制的“罪过”,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权责发生制要求收入与费用相配比,以便正确计算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分期确认、计算和分配收入及费用。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太多,所以,使得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等方面,要采用一系列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方法,这样就造成了损益计算的随意性极大,使得损益信息严重失真。

权责发生制下的传统会计,最终决定的是净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可是要命的是,在某些情况下,现金与现金流量比会计利润更重要,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时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即使企业是盈利的,但是如果你手中没有足够的现金,那么就只能“捧着金饭碗讨饭”。而且,如果你穷得只剩下了“金饭碗”,一时又不能用它来偿还到期债务,同样可能会导致破产。就好像在一座荒岛上,一块大饼可能比一块黄金的作用还要实在。

权责发生制的主要功能,是计算企业过去的损益。这对于实现“向所有者报告资源的经营责任”这个会计目标是很必要的。但是,对于要“给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个会计目标来说,就显得很不够。

因为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是现金流量,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而不是企业的损益。况且,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损益,还只是经营损益,而不包括持产利得。这不仅使传统的损益概念在反映企业绩效方面过于狭隘,而且也使企业的损益反映不实。这样,既不利于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全面而正确的决策。

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也就是说,在会计系统中它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者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理睬”。这样,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或者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在会计上就无法加以确认,最典型的就是自创商誉。

承认自创商誉有价值、同时却又在会计核算上拒不“接受”它,这是毫无道理的。就好像它是没有过门的“儿媳妇”,“孙子”都给你生下来了,在家中却没有应有的地位。在自创商誉“很值钱”的情况下,这时候的会计信息不能不说是严重失真的。

权责发生制下的分配程序,以及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则,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要给企业未来活动和利润分配提供有用信息,显然已经力不从心了。通常的情况是,容易对费用估计不足、虚增利润、分配超常利润、企业缺乏发展后力等等。

例如,企业根据净利润来进行分配,看似合理,实则不然。“净利润”余额的由来带有很多的主观随意性,而且,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你又拿什么来进行分配?总不能仅仅陶醉于“画饼充饥”吧!

我们都知道,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的,然而,目前历史成本原则正在接受“批斗”,其“靠山”已经发生了根本动摇。

例如,不切实际的币值稳定假设,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币值变动造成的历史成本差异,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历史成本会计由于很少考虑实际价值的变化,使得资产价值的数据严重失真;注重资产的可验证性,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无法得到反映;忽视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使信息的有用性不断下降。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历史成本会计就好像总是揪住人家的“人才档案”不放一样,不重“现实表现”,而总是希望从“档案”里做文章,难免与实际现状不相符合,未免有些“宁信度、不信足”了。

权责发生制会计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这在产品经济时代是很好理解的,可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却面临着严峻考验。

首先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再满足于定期获得会计信息,因为由此会造成信息严重滞后的现象,令使用者颇有烦言。

其次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先进,使得会计分期的作用大大降低,原来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劣势了。

针对以上所述权责发生制的条条“罪状”,怎样才能兴利除弊?变“权责发生制”为“现金流动制”,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目前这还仅仅是理论界和政府部门所考虑的事情,但是作为会计实务工作者来说,了解一点这方面的进展同样很有必要。

简单地说,现金流动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盘存制思想为出发点,只确认和处理期初与期末的净资产的现金流量。在报告企业实现效益的时候,以现实发生的或者预期可能发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为标准,以反映企业实际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就表现为,前后两期以现行市价进行计量的净资产价值的变动额,也就是“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