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真理往往并不是按照“年龄”来进行划分的。“不听老人言”有时候不一定会吃亏,“不听专家言”吃亏的机会就多了。
那么,专家在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原则方面,到底有哪些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呢?
抱着兼听则明的态度,这里我们来听一听联合系统有限公司亚太区运营总裁纪礼怡、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朱恩良先生的有关忠告。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全国有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真和财务隐患。美国商业部有过一个统计,在经营失败的企业中,有84%的企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没能对本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会计记录,进行适当、及时、合理的反应和控制。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已经告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已经存在着某种财务隐患,可是管理者由于对此熟视无睹和无动于衷,“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到病入膏肓的那一天,谁都没有起死回生的通天本领了。
一般的经营管理者认为,会计是一种记账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他要怎么用就怎么用,要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要用它来干什么都可以。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旧观念。
专家认为,如果要把会计当作“工具”来使用的话,那么首先它是一种管理工具,而不是记账工具。
2000年7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8月,财政部又出台了《关于统一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征求意见函》,在企业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证明我国企业的财务制度正在一步步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但是在观念上,却有太多的人仍然把会计当作是一项记账工具,通过记录来披露财务信息。这样做的结果是,过分强调了单证和账本的一致性,却忽视了账本与企业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如果后者存在问题,那么前者的信息反而会误导企业决策者。而在国外企业中,首先强调的是账本记录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如果不符,财务要服从经管理的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种信息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能够让各个环节看到企业是在赚钱还是在亏本、能不能给股东带来收益。
这是把会计当作是“记账工具”和“管理工具”的根本区别。
一般的经营管理者认为,会计的主要作用是为工商、税务部门提供报表。有的企业领导干脆就明目张胆地对财务人员说,“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我‘摆平’税务局和工商局,他们要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其它的事情不要多管,有我呢!”
专家认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是把会计的工作重点给颠倒了。会计信息,首先应该是提供给投资者的,是做给“自己”看的。
一般的经营管理者认为,现在外面市场上有很多财务软件,企业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买几种合适的软件,就可以用电算化取代手工操作,企业的会计信息自动化也就实现了。
专家认为,财务软件的运用,除了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用途,就是要学习它的一整套财务思想。
千万不要以为财务软件是一贴灵丹妙药,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企业是这样做的。他们买来财务软件以后,就让会计人员集中到一起学习几小时,然后就“毕业”了。财务软件本身有一个“硬件”和“软件”的问题。在国外企业,一般买来财务软件以后,都要聘请一批理财顾问,专门来进行培训、帮助整理家底、撰写管理控制的过程,完成很多文档化的工作。这才是财务软件的“软件”。
在聘请理财顾问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双方互相切磋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千万不要单纯地他讲你听,这样学到的东西很肤浅,而且会现学现忘。就好像是正在学开汽车的驾驶新手,你请了一个师傅来教你开车,可是在学习过程中整段路程的车都是由师傅在开,你只是在一旁看着,那么,到最后你还是没有实践的机会和经验。也就是说,你仍然不会开车。
按照专家的说法,这样做,一开始很麻烦,但是最终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会学到一整套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在我们的一些企业中,买了财务软件以后把这些重要的功能统统扔掉了,目标单一、缺少培训,只把它来用作替人记账,实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