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隐患是目前企业界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有太多的人不明白,目前企业界的财务隐患到底有多么严重,或者是,虽然对此已有了解,却显得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关于财务隐患问题,2001年3月,由证券之星和复旦大学金融期货研究所联合开发的“证星—若山风向标”上市公司财务测评系统,在证券之星网上发布。这是一套人工智能的财务分析系统,参考了国际上会计界通用的“沃尔评分系统”,并且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修改,因而其结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这套系统通过广泛收集上市公司年报中的上千个数据、审计意见、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因素,汇集成20个重要财务指标进行测评。结果发现,如果根据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进行衡量,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的80%存在财务隐患。即使是根据我国国情大幅度降低了评价标准,仍然有20%存在比较严重的财务问题。
测评显示,这些财务隐患主要是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长期资金适合率、应收账款增长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之比等等,都远远高于国际标准。除此以外,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的关联交易和短贷长投等现象,这些都是国际通用会计准则所无法容忍的。
主持这项研究的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若山教授认为,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差、上市公司缺乏退出机制、人为操纵利润和刻意包装企业等等。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企业,在上市以前竭力表现自己,把会计报表打扮得非常“好看”,通过弄虚作假进行“化妆”包装、少计费用和损失、伪造关联交易和资产处理收益,实在不行了就把以后的利润提前到现在加以“实现”,这怎么能不为以后的巨额亏损埋下隐患呢?
就好像是求婚期间的“奴隶”,结婚以后一下子就成了“将军”,原形毕露。只是苦了那些可怜的另一半。
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说到底就像是一只古典的绣花枕头,外观虽然漂亮,里面却是乱糟糟的一团东西。好像是舞台上经常出现的艳星,无论怎么漂亮,剖开来总是一肚子拿不出手的“下水”。
归纳起来,这种“拿不出手”的东西表现为:
账面有钱、手中空空
报表上反映的经营业绩不错,可是现金流量却微乎其微甚至入不敷出,这是一种典型的虚盈实亏现象。说到底,“净利润”只不过是一种潜伏着财务隐患的纸上富贵。
2001年我国1000多家上市企业中,每股现金流占到每股收益50%以上的公司,只有1/2左右;比例在20%下的公司,占到1/5;比例为负值的公司,占到1/5。
利润包装、不择手段
主要手段是少计费用和损失,不恰当地提前确认或者是伪造收入,然后再在下个会计期间进行红冲。也有的是把费用挂在“待摊费用”科目,推迟入账时间。
四项计提、问题多多
通过四项计提,既可以暴露一些企业以往的老的财务隐患,同时也能够隐藏一些新的财务隐患。因为四项准备的比例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其主观成分较大,一些公司就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粉饰报表,以达到实亏虚盈的目的。
债务重组、数字游戏
数字游戏式的债务重组,通过账面上的债务处理“增加”当年利润,看上去改善了企业的财务数据,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伪装迟早总要剥去。有的企业甚至连这样的虚假“债务重组”也感到麻烦,干脆直接进行“报表重组”,随意改动报表数据。
利润资产、泡沫成堆
有些企业不仅利润是假的,甚至连资产也是假的。企业早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空壳,可是在财务报表的“眼睛里”却相当好看,简直是一个“美人”。不过这只是躺在浴缸里洗澡的肥皂泡沫堆里的美人,真实面目不得而知。
例如,某上市企业的历年年报显示,1994~1996年3年的炒股收益高达5200万元,但实际上却是损失5.136亿元。公司在虚增业绩的同时还虚增资产,直到破产之后,严重资不抵债的本来面目才得以暴露出来。
关联交易、虚假绩优
例如,根据对1018家上市公司统计,发生各类关联交易行为的有949家,占总数的93.2%。这些大量的关联交易,有的通过让其它单位承担某项费用的方式,减少了本企业的当期费用,从而使得本年利润虚增;有的则向关联方出让、出租资产,以此来增加收益;有的向关联方借款融资,降低财务费用;等等。
委托投资、事与愿违
资料表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迷信委托理财,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是收益奇低,就是到时候资金打了水漂,根本收不回来,财务隐患非常严重。
收益不高、分配不低
一些企业效益不高,可是出台的送配方案却居高不下。有些上市公司借此机会与机构大户联合操纵市场。更有一些企业大股东竭泽而渔,心思不用在企业发展上,而是吃光、分光、用光的“三光政策”。就好像是餐桌上的大螃蟹,里面的肉早已掏空了,给人看到的只是一具美丽的蟹壳。
盲目担保、引火烧身
盲目的经济担保,往往会使企业问题百出,导致涉讼频繁,官司缠身,成为企业财务隐患具有广泛性的一个重要根源。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由于这个因素而造成财务隐患的比例达到25~35%,也就是说,上市企业中有300多家公司涉及对外担保,成为证券市场最普遍的一个问题。而由担保诱发的诉讼案件,也在上市公司各类诉讼案件中有增无减。
据对最新年报资料的初步统计,披露出来的涉及重大担保事项的公司有327家,涉及诉讼或者仲裁的有137家,两者合计达464家之多,几乎每2家公司中就有1家涉及此类案件。
控股股东、沦为蛀虫
大股东成为上市公司肚子里的蛀虫,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然也是出现财务隐患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通过上市公司以高价从控股母公司那里、或者其下属企业购买产品、劳务或者承租资产,甚至高价收购控股母公司的无形资产,这种种行为都构成了上市公司财务恶化的严重隐患。就好像是父母退休以后,旱涝保收的退休金不够自己挥霍,还要千方百计去“敲诈”收入本已不多并且下岗在家的小辈的工资,小辈夫妻之间闹矛盾的隐患就必然存在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消除财务隐患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某上市企业1999年的会计报表显示,该企业当年末银行存款未达账项高达4000多万元,年报对此解释的原因是“开户过多”而造成的。事实到底如何呢?读者不得而知。因为从道理上讲,银行开户过多,无非是增加出纳外勤的工作量而已。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销售和财务管理如果不出现脱节,是不会产生这种后果的。
4000多万元是怎样的一个概念?看一看该企业的会计报表就会知道,当年末的货币资金才1.6亿元。除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素以外,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该企业的管理层知道了。
另外,相对于年末货币资金1.6亿元而言,该企业的其它应收款金额却高达10.4797亿元。报表也没有透露具体详情,而该企业的总资产才只有26亿元。一旦未来的销售市场形势不妙,再加上这样的管理水平,财务隐患就令人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