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商誉保值增值(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935 字 3个月前

上面提到的关于商誉摊销的问题,直到目前在会计学界仍然是见仁见智。

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企业无论是创造还是购买的无形资产,都应该进行摊销,以使这项成本与所取得的收入相配比。但是,商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项资产的价值不是越来越低,而很可能会越来越高。这时候,如果对它还要进行“摊销”,那么会计揭示的信息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这不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吗?

而且,一旦等到商誉摊销期满,账面上反映的价值为0、而实际上的商誉却很高的现状,也不能自圆其说。这时候的商誉“残值”,如果不重新进行计价入账,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一贯性的原则;如果计价入账,则在此以前的摊销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

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原因就在于商誉的“前途未卜”,对于企业未来收入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正因为商誉的发展有其不确定性,所以,企业的商誉才有可能出现“负值”的情况,会计上称为“负商誉”。

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既然商誉的价值等于企业的收购价与资产评估价值的差额,那么当收购价格低于资产评估价值的时候,其差额就表现为负数,商誉的价值也就表现为负商誉了。

为什么会出现负商誉的情况?通常的原因是:企业所有者因为急需资金而需要低价拍卖企业;企业的经营形势越来越差,企业所有者愿意低价抛出,以避免更多的亏损;为了配套出售企业的厂房和资产,企业所有者愿意打折销售,以争取尽快变现;企业所有者心知肚明企业存在着隐性负债、不值这么多钱;收购者谈判技巧高超,企业不得不低价出售等等。

由于我国目前被收购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所以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以外,不可否认还存在着有意压低售价、化公为私的行为,所以负商誉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企业收购者公开地说,“为什么我要收购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不就是为了捞个便宜货么?”这表明,负商誉的行为在做法上,是制度不完善的结果;在观念上,是“不捞白不捞”在作怪;在核算上,是商誉价值还没有普遍引起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者应有重视的结果。

商誉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一方面精心培植商誉的价值,另一方面科学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国家还没有出台一系列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本书作者认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特别是在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可以进行自由交易的形势下,投资在商誉方面的回报,有时甚至会比亲自经营一个企业所获得的直接收益还要高得多。

这就是对企业商誉保值增值的正确认识。

企业经营者要重视这个问题,就首先必须对商誉的特性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主要是:商誉是企业各种还没有入账的、但是又不可以单独确认无形资产的混合,它与整体企业不可分割,反映的是某个企业的一种综合优势;商誉的价值和未来的收益,与创造和取得商誉的成本大小无关;商誉的计价具有很复杂的因素。

商誉的特性告诉我们,衡量它的价值“来去很大”。企业的收购者和被收购者,都可能操纵商誉来大做文章。顾客对商家的“好感”是一种商誉,那么请问,这种好感怎样来衡量其价值?“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个人的看法都可能会相差天壤之别。所以,目前的会计制度规定,只有在发生收购企业行为的时候,才能考虑把商誉计价入账。企业的自创商誉是不能计价入账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就是说,当经营者把自己的企业当作一项资产来加以经营、以期获得较高的转让价格时,这种精心培育商誉的行为,才能变成实际的收益。否则,自创的商誉就只能供自己“孤芳自赏”,连“荣登”账面的权利都没有。

就好像是自己家中庭园里精心侍弄的一些盆景,买盆景需要一些本钱,培育盆景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但是只有把这些盆景拿到花木市场或者路边小店卖出去以后,才能变成你的实际收入,同时看出这盆盆景的“商誉”价值所在。

企业界的实例有,美国著名的体育用品生产商耐克公司,它自身并没有生产过一双运动鞋,它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培育耐克商标上,然后授权其它厂家生产耐克商标的球鞋。

这就是典型的一例商誉给企业带来巨大胜利的案例。

在这里,有时认为耐克公司是出售商誉,也有人认为是出租商誉,因为授权其他厂家生产耐克商标的产品后,其商誉本身并没有减值,相反,由于产品的产销量扩大了,商誉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值。当然也可能会贬值。不过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出租商誉的企业可以因此而取消一些受租企业的授权资格,以维护商誉的保值增值。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重视和培育企业的商誉,是企业在经营中取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