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商誉如此重要,那么,你的企业有商誉吗?你重视过商誉的计价和计量吗?你会运用商誉的作用吗?
商誉的来源有两个途径:自创和购买。
商誉是一项资产,一项无形资产。而资产的本质,是企业所拥有或者实际控制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对于资产的确认,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应该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两个前提之下,按照是否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这4个标准进行判断。
对于资产的计价,一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按照资产给企业带来未知经济效益价值的现值反映;按照该项资产的现行转出价值或投入价值反映。
自创商誉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各项无形资源,这些资源给企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企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收益。
从自创商誉价值的几项构成要素中可以发现,良好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产技术、专营专卖权等等,都可以根据需要,作为企业的一般无形资产入账。因为它们都符合资产的定义,符合资产的4个确认标准。
那么,在金额上怎样进行计算呢?
首先,企业良好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有一个公认的市价。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地段租金资本化的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其次,企业的独特生产技术,可以通过研究开发成本来进行计价,或者通过评估以评估价值进行入账;
第三,企业的专营专卖权,可以根据获得该项权力所投入的耗费来进行入账,或者以转让该项权力所能获得的收入来入账;
最后,由于上述三项无形资源,都属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各个明细项目,在会计实务中都已有如何将其计价入账的程序和方法,所以,这三项构成要素可以分别计入各自的无形资产二级账户中。
对于管理人员的要素构成,就没有办法作为一般无形资产来计入账户中去了。
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虽然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但是却不是企业所有、也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因为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他随时随地可能跳槽不干。
退一步讲,即使要把他们入账,也存在着无法计价的困难。因为,归根到底人是无价之宝,总不能根据升高、体重、年龄、脸蛋等要素来折算成“价值”吧?
而另一方面,商誉又的确是由人所创造的。顾客对企业的好感,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好感来实现的。所谓“爱屋及乌”即是如此。企业的一切超额盈利能力,都是由于经营管理人员而带来的。然而,人力资源又不能进入企业资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到目前为止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又体现在企业商誉的竞争。商誉对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企业自创商誉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能不能进行计量入账,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学术界存在较多的分歧。
除了自创商誉以外,企业对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就相对简单得多,而且观点非常一致,会计准则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
确认和计量外购商誉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
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的主要依据是剩余价值理论,公式如下:
差额商誉价值=购买整个企业的总成本
-购买企业的净资产公允市价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方法只有在企业发生购并的时候才能够采用,所以适用范围比较狭窄。而且,收购企业兼并被收购企业的时候,收购企业愿意用高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的代价进行收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看中的并不一定是被收购企业的商誉。事实上,许多需要拍卖的企业并没有任何商誉可言。兼并价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所以,在这个差额中有一部分乃至是全部,并不一定是商誉的原因。
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的主要依据是,将企业渴望得到的“超额利润”资本化,并且按照社会平均资本成本,把它折算为现值。公式如下:
现值商誉价值=(企业未来年收益额/行业年平均收益率)
-企业净资产现行市价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并非一定要在企业发生并购的时候才能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