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计提对成本的影响(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812 字 3个月前

与广告费在税前列支相似,各种各样打入成本的税前计提方式,对成本的调节影响也非常大。有些不法企业,就是通过对此进行运作,来调节成本和利润总额的。

例如,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需要新增计提四项减值准备,也就是说,要求依据市价(可回收金额)与成本(账面价值)孰低的原则,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然而,根据全景网络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由于这四项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有相当部分的公司没有进行任何计提。截止2001年8月16日,共有813家上市公司公布中报,其中只有4家公司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6家公司计提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378家公司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分析显示,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没有按照规定计提减值准备,说明他们为了业绩“好看”等原因,对四项计提存在着抗拒心理;即使在已经计提四项准备的企业中,计提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以此来对业绩进行反向调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四项计提政策的可操作性不高,相关政策也没有对企业是否计提四项基金作出强制性规定,企业即使不计提这四项基金也不违反会计学基本原则之一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而且,由于计提的基数是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所以就存在一个对资产如何进行估价的问题,而这已经超出了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即使是上市公司,也不大可能因此而专门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

1999年末,财政部颁发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财会字[1999]35号文件)。其中对账龄的划分分为六段,分别是1年以内、1~2年、2~3年、3~4年、4~5年、5年以上,然而,并没有规定确定账龄的方法,这就给如何计提坏账准备提供了不同的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可以分为4种情况:按实计算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最后账龄法。

下面举例来加以说明,这4种方法的结果是不相同的。

例如,甲公司2000年12月31日应收乙公司货款余额185万元,账龄2年以上;2001年12月31日增加应收款余额45万元;当年乙公司归还甲公司欠款60万元。甲公司2001年12月31日应收乙公司货款余额为170万元。

采用按实计算法:

如果甲公司2001年收回的欠款60万元是往年的,那么在170万元余额中,账龄在3年以上有125万元,账龄在1年以内的有45万元。如果收回的欠款60万元是当年的,那么必定有15万元是往年的,这时候账龄在3年以上的就有170万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

甲公司2001年12月31日的应收款余额170万元中,3年以上账龄有125万元,1年以内账龄有45万元。

采用后进先出法:

甲公司2001年12月31日的应收款余额170万元中,3年以上账龄有170万元。

采用最后账龄法:

甲公司2001年12月31日的应收款余额170万元中,硬性规定全部余额为1年以内账龄,即170万元全部为1年账龄。

可见,各种计算方法不一样,带来的对资产和利润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个“空子”可钻的问题,就是逾期的概念和计提比例的确定。

什么叫逾期?规定中没有说明。其实,超过了“信用”允许的付款期限,就应该叫逾期了。正是因为超出了“信用”的范围,所以这种应收款才变得可怕。否则,不管欠款时间有多长,实际上都不存在多大的风险。

也就是说,对于企业而言,最可怕的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而不是账龄的长短。

在计提比例方面,规定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看上去这个要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实际上,这种“合理性”是无法掌握的,同样为企业调节利润埋下了伏笔。

以上几个方面的处理依据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成本调节、进而关系到利润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