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降低成本来赢得利润空间(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187 字 3个月前

有资料表明,2001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长了7.9%;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9.8%,在世界各大国家中位居第一位,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然而,这个发展速度在沪宁杭地区实在算不了什么。

从上海远望,西到苏州、无锡、南京,南到杭州、宁波,北到南通、扬州,这块10万平方公里左右大小的土地上,过去的10年中,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苏州为例,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这就是2001年9月APEC第8届财长会议的东道国中国,选址在上海、苏州作为会议主办城市的一大原因。

为什么这一个地区会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远东经济评论》直截了当地说:“无论什么产品,中国都是最廉价的生产者。随着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不可击败的竞争对手,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甚至为了维持现状都将疲于奔命。”越南河内国际经济学院的黎万孙教授说:“中国对其他地区经济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这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优势,宏观地得益于被奉为国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微观地得益于中国工人的工资成本太低——只有相当于墨西哥工人的1/3至1/2,而两者的劳动技能却相差无几。

成本领先,使得中国能够在整个世界陷入经济发展放缓、甚至在某些方面产生衰退的环境下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在是不难理解的。

成本和利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同类产品在相同的市场、相同的技术背景下,谁能够做到不断降低成本,谁就能够赢得比他人更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彩电市场是一个价格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各种品牌竞相降价,有的甚至是出了彩电称份量、以斤卖的绝招。可是又怎么样呢?还是在亏损的泥淖里挣扎。可是有一家企业却不是这样,这就是春兰彩电,由于它们的成本低,所以虽然价格低,照样是有利可图。

2000年初,春兰电子集团全面地、大幅度地调整春兰彩电价格,令业界同行目瞪口呆。彩电的成本价格几乎是透明的,就在同行纷纷抱怨亏本的同时,春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春兰电子集团总经理唐宝玺信心十足地说:“因为我们仍然有利润空间。”

这位总经理说,春兰在控制成本方面主要有三点措施:一是靠技术创新,二是靠优化工艺,三是靠全球采购。

降低成本首先从微电子技术开始,除了核心的彩电CPU以外,还有外围集成电路。彩电功能设计是通过自己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不仅使直接成本降低了,而且也使间接成本有了进一步的降低。

至于全球采购问题,唐宝玺说,春兰已经全面进军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成本控制问题已经不限于零部件,降下来的是综合成本。

这些因素中合起来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价格竞争上的强劲优势。

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关于这一点大小企业都一样。可是,有的中国企业却偏偏不承认,准确地说,是“不好意思”承认。明明企业赚不到钱,却还要在那里“死要面子活受罪”,苟延残喘。在这一点上,外国企业就要坦率得多。

2001年8月21日,美国摩托罗拉总裁格罗内(Robert Growney)公开表示,摩托罗拉的核心业务部门——晶片部门在一季度营运亏损1.31亿美元,第二季度又亏损了3.81亿美元,财务状况已经让人忍无可忍。他们只好采取裁员和关厂两大措施,以降低成本和盈亏平衡点。与此同时,将给晶片部门设定一个改善期限,如果到时候不能扭亏为盈,将考虑予以放弃。

可是,在中国有一个怪现象,企业的成本并不完全是由企业自己做主的,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好像已经到了21世纪的今天,青年男女找对象的权利仍然要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样的荒唐。

如果某些个人能够在成本中得到更多的个人实惠,他们往往宁可选择“成本”而不要“利润”。既然成本中的一部分可以化作个人的经济报酬,那么就“不高白不高、高了也白高”了,因为利润是和自己无关的。这就是国有企业的通病。

碰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部门从企业外面动“外科手术”,给过分“肥胖”的虚假成本进行“吸脂”。

2001年8月21日,南京市举行了一次液化气价格改革听证会。会上,市价格认证中心受市燃气管理处的委托,对3家液化气企业零售运营成本进行认证,结果挤去“成本水分”331万元。被减去的成本开支,主要是员工工资和以工资为基础的各种费用。据了解,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准确完善的成本核算,这在南京价格听证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据南京市价格认证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次他们选取了南京百江液化气有限公司、南京银南石化有限公司、南京液化气经营有限公司这3家单位,对它们当年1~6月份的运营成本进行认证。

这3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都是比较规范的,但其成本列支中的工资等4项费用超过了有关规定,因此,认证中心进行了减除。3家单位报来的上半年总运营成本为2112万元,经过认证,最终调减为1781万元,原来每吨的成本为783.70元,认证后确定只能为679.98元。

成本核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出入呢?原因主要是经营单位的工资较高。根据规定,运营成本中的员工工资,应当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进行计算,企业开出的高工资不能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而只能让企业自行负担。以每人每月1070元的社会平均工资计算,除银南公司相差无几外,百江公司1805元的人均月工资高出了735元,液化气经营公司也超出了17元。上半年3家企业工资成本850万元最终调减为520万元,调减幅度达到38.7%。

此外,以工资为基础的福利、保险等费用,也从总数的219.6万元调减为216.4万元。据了解,这种情况在一些公用企业中比较普遍。一方面是调价不断、高呼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另一方面是员工工资福利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种“成本逼着价格涨”的不合理现象,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