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炒作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助长通货膨胀。究其原因在于,在我国消费价格指数(CPI)计算中,食品也就是农产品要占30%的比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消费价格指数统计数据中主要包括八大类商品价格,如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由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具有刚性消费特点,所以农产品涨价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冲击更大,这也是国际上采用“恩格尔系数” 1来衡量人们消费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同样的通货膨胀,不同阶层的人受害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对于月收入1万元的消费者来说,每月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加200元食品消费支出,比例只占2%,可以说微乎其微;而同样是每月增加200元食品支出,对于月收入只有2千元的消费者来说,比例却高达10%,完全有可能感到吃不消了。
容易看出,农产品价格上涨得越厉害,通货膨胀速度就越快,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得就越快。
1 错误的市场信息会误导生产
从微观来看,游资炒作农产品对农产品种植户的最大伤害是:这种炒作会发出错误的市场价格信号误导生产者,当种植户在下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后,游资炒作再转移到别的品种上去炒,从而使得原来被炒过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幅度下滑,种植户出现大面积亏损。
更不用说,即使在游资大规模炒作这种农产品时,真正能够从中赚取高额利润的也是少数中间商和投机者,并不是种植户。
就好比说,你见过炒房地产的人发财,你又什么时候见过盖房子的农民工发财了?而农产品种植户在流通领域中,就相当于盖房的农民工和炒房团之间的关系。
所以,基本上可以说这种炒作获利和种植户无关,或者说,农民种植户从中得到的基本上是坏处而不是好处。
2008年5月,江苏省大丰市裕华镇大蒜种植户的蒜苗种植成本,不包括肥料、人工等在内也要每斤0.60元,可是“五一”期间的销售价格却只能卖到每斤0.35元,进入中旬后更是下跌到0.20元。要知道,这里的裕华牌大蒜可是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呀。痛苦之余,农民们只好伤心地用镰刀将蒜薹连同蒜叶一起砍掉扔在地里作肥料 2。
而就在这同一时刻,相邻的射阳县临海镇却传出蒜薹卖得俏的消息。
刚卖完蒜薹的金海村蒜农董克成高兴地说:“真没想到,昨天蒜薹还是每斤1.05元,今天居然涨到每斤1.3元。”董克成激动地说,“今天,我卖了蒜薹865公斤,以每公斤多卖0.5元计算,一下就多赚了432元啊!”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驾驭市场的能力不同,这就是买方市场的特殊之处。不用说,从总体上看,小农经济是很难有实力驾驭市场的。也就是说,像射阳县蒜农这样的“运气”并不是人人都有。尤其是在游资炒作下,农产品价格和流通渠道本身是扭曲的,就像一匹狂奔乱跳的烈马,你要想驾驭它又谈何容易?!
所以,千万别以为农产品价格暴涨农民就高兴得不行,实际上,种植户受炒作的影响,无论价贵价贱都是“最倒霉”的。
在大蒜主产地河南杞县,秦阿姨家里今(2010)年种了2亩早熟蒜。一周前,她已经把蒜全部卖出。她告诉记者,最早的那一批能卖出5元1的高价,但随着新蒜供应量加大,现在只能卖到1.5元至1.6元1斤。秦阿姨说,附近很多人都把大蒜地承包出去了,他们家种的不多,就没有包给别人,“幸亏没有承包出去,我今年一亩地的净收入是5000元,他们一亩地只给3000多元,差了2000元呢!不过,我们家种蒜也是今年才赚钱,前两年蒜价太便宜了,都是亏的。” 3
与秦阿姨处境完全不同的是,每年都有经销商到他们那里大批量收购大蒜,然后直接放在冷库里,等到价格涨上去以后再卖出。
秦阿姨说,他们村里2010年有好几个人因为倒腾大蒜赚了不少钱,并且还换了新车。不过这行当也不好做,前两年河南省就有好几个人因为做大蒜生意赔了钱,喝农药自杀了。
由此可见,农产品炒作究竟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一清二楚。对于他们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采取鸵鸟政策:惹不起,躲得起——今年什么赚钱,明年就种什么;别人种什么,我也种什么。以至于连一些“××之乡”的招牌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被换来换去。
记者今天(2010年5月11日)致电曾获农业部授予“绿豆之乡”称号的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却很意外地被告知:“‘绿豆之乡’已经是10年前的事,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种绿豆了。”县里的解释是,种绿豆不赚钱,现在农民都纷纷改种经济效益更好的玉米。资料显示,从2002年起,我国绿豆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呈下降态势 4。
看看,由于游资炒作导致农民看不清种植方向,这就是一则典型案例。如果不是实在迫不得已,又有谁愿意轻易把自己具有雄厚基础的“××之乡”招牌换掉呢?
话说时间到了2010年,玉米、绿豆又同时成为这轮农产品炒作的主角,接下来农民种植户是继续坚持原来的种植品种还是转移目标呢?如果选择改变种植品种,那么这样转移来转移去又什么时候是个头或者究竟有没有头呢?!
2 错误的价格信息会形成涨价预期
从宏观来看,游资炒作农产品会对国民经济发出错误的价格预期信号,从而由少数几项农产品价格的短期飙升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跟风上涨。
一些炒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说:
炒作确实是农产品涨价的罪魁祸首,但蔬菜价格上涨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参与了绿豆、大蒜的炒作,而黑豆、薏米、糯米等杂粮的走高多是跟风所致,并非炒作引起的 5。
虽然这种辩解很难判断真假,但不容否认,农产品炒作的“示范效应”会给其它农产品和基础物资价格的上涨造成较大的涨价预期,以及成本推动型对通货膨胀压力的提升。
毫无疑问,即使是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涨价预期。因为在我国的粮食消费中,口粮直接消费比例大、替代性小,尤其是大多数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就更是如此,他们对粮食等食品价格非常敏感,承受能力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颇为感慨地总结:“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轮接一轮;一个产品接一个产品;一个环节传导到一个环节。” 6
就总体上看,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同步性、放大效应,一种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完全有可能形成对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预期,从而带动其它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也全面上涨。
从具体数据看,有关部门研究的结果是:玉米价格每上涨10%,会使现行猪肉价格上涨5.3%;大豆价格每上涨10%,会使猪肉价格上涨7.8% 7。
而实际上,农产品价格上涨了,其他什么东西价格都要涨。
2010年端午节前,辽宁省鞍山市的粽子价格大幅度上涨,原因是粽子原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扬了,部分品种的价格涨幅在50%以上。例如,其中江米(白糯米)、大黄米的价格每斤分别上涨了3.4元到3.5元、2.8元到3元,粽子的价格难道还会不涨吗?
而来自福建省龙岩市的消息,受绿豆、黑豆等杂粮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当地绿豆汤的价格也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倍,由每杯的1元涨到了3元 8。
如果说,直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价格上涨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其他与农产品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业品和服务消费价格也在涨,好像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在上海浦东某外贸公司工作的白领蔡小姐最近有点“怕逛街”。“上个月的CPI真的只有2.8%?”接受记者采访时,她首先质疑CPI数据有“忽悠之嫌”。据她描述,她经常购买的几个品牌的鞋子、衣物和化妆品,今(2010)年夏季新品的价格都让她“很受惊”。“去年三五百,今年就七八百,去年一千出头,今年就两千出头。”蔡小姐说,“8000多元的工资,以前还经常买点品牌货,现在偶尔出手都要纠结半天。” 9
其实这种现象很好回答,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了,工人和服务员的生活开销也相应提高了,工资就得增加,从而带动产品涨价。虽然这个幅度有大有小,但在游资炒作所造成的涨价预期下,传导效应并不小。
正因如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2010年5月11日在月度新闻发布会上分析说,我国“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所致。”具体地说,就是蔬菜、鲜果等食品类价格的上扬,前者同比上涨24.9%,后者上涨16.4%。而在我国CPI指数中,食品也就是农产品要占到30%的比重,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对CPI指数有明显推动作用。数据表明,4月份我国食品价格上涨5.9%,拉动CPI指数上涨了1.9个百分点 10。
而在此前的2010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用“五大招式”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其中就有一条是“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可谓切中要害。
1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从统计资料中发现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会逐步下降。
2 杨树立:《蒜农不同境遇告诉我们什么》,2008年8月13日新华日报。下同。
3 孙晶、郑秋元:《菜价暴涨不止幕后调查,煤老板花几亿炒大蒜》,2010年5月17日羊城晚报。
4 钱忠军、叶松亭:《10元一斤:绿豆比肉贵,游资炒作助推价格暴涨》,2010年5月12日文汇报。
5 陆志明:《农产品炒作与游资之患》,2010年6月3日上海商报。
6 刘洋:《一棵蔬菜引发的通胀之争》,2010年5月25日国际金融报。
7 施维:《理性看待农产品的投资属性》,2010年6月2日农民日报。
8 郭爱民:《部分地区粽子原料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5月29日新华社。
9 刘洋:《一棵蔬菜引发的通胀之争》,2010年5月25日国际金融报。
10 陈清浩、李晓芬:《农产品疯涨供求失衡?成本上升?游资炒作?》,2010年5月13日南方日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