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价格猛涨,必然会抑制消费需求,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越是价格上涨得厉害的农产品销售量越少,有的甚至因为炒作过度而被迫退出流通市场。
不用说,炒什么什么被迫退出流通,损害的可是所有人利益,尤其是那些收入微薄的弱势群体。
1 餐桌上已很难见它们的身影
农产品出现最多的场合是餐桌,农产品炒作使其价格居高不下,首先抑制的是餐饮消费,包括日常家庭中的一日三餐和饭店用餐。
道理很简单:价格的上升直接抑制了最终消费,炒的人多了,买的人少了,直接消费量也减少了,以至于直接导致零售商因为交易量严重萎缩不挣钱而拒卖。
2009年11月的济南市菜市场上:
菜贩们不卖大蒜,主要是因为进价太高,卖得又少,不挣钱。一位菜贩表示,他最近一次进了50块钱质量较好的大蒜,每斤3.8元,结果卖了好几天,有时候别人买一两头蒜,临走还多拿几个蒜瓣儿,甚至还要赔钱,所以他决定近期不再进蒜卖了 1。
2010年5月20日,南京市白云亭市场上的绿豆经销商顾老板介绍说,2009年这个时候绿豆的价格是每斤5元,而现在已经上涨到每斤12元,翻了几个跟斗,真让人不敢相信。要不是市场上购进了一批品质稍差的缅甸绿豆(小的多、干瘪的多),带动了平均价格的下跌,总体价格还要高 2。
绿豆涨价也带动了绿豆产品价格的上升,如2009年同期绿豆芽的价格是每斤0.5元、绿豆糕每斤5元、绿豆冰淇淋每只1元多,而整整一年后就分别上涨到1.5元、8元、2元,分别上涨了一到两倍。
价格上涨必然会压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南京市民张阿姨说,他们每个月的菜钱是固定的,大米涨了不能不买,蔬菜涨了又不能不吃,剩下的就只能是压缩绿豆等非生活必需品开销了,“能省则省”。
而一些绿豆摊位老板也有同感,他们说不要说顾客认为价格贵,就连他们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贵的绿豆。一些顾客一听到这个价格掉头就走,让他们也感到很无奈。过去几年一天至少能卖掉一袋绿豆(50斤),现在连10斤也卖不动。
2010年5月,北京市场上的大蒜在一年里上涨了14倍多,于是大蒜出现在饭店里的频率就大大减少,有的甚至不再用大蒜作为菜品 3。
在北京川乡、香庭园、“麻辣香锅”等七八家中小型川菜餐馆里,麻辣香锅中已经没有了大蒜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数量众多的花椒。而在拿渡、川成元、辣尚瘾、龙顺园等连锁麻辣香锅店里,虽然锅底里仍然有大蒜,但数量也大幅度减少。过去是随处可见蒜瓣,现在则到了翻来覆去找才能找到的地步。
餐馆表示,蒜作为菜中不可缺少的辅料,它的高价让餐馆菜品的价格“涨不涨都为难”。“送不起了。一个包子才1块多钱,一头蒜就将近1块钱。”包子店的老板告诉记者。
由于大蒜是辅料,分摊到每一道菜中的用量并不大,所以大蒜价格的暴涨使得饭店对菜价的调整颇感为难:价格涨上去吧,就怕吓跑顾客;不涨吧,从它身上已经赚不到钱了,所以最普遍的做法是减少用量。
在北京某连锁餐馆担任行政总厨的楚东举例说:
东北名菜蒜烧鲶鱼需要100克到150克大蒜作为辅料,去(2009)年大蒜按每斤0.5元计算的话,这部分成本为0.1元到0.15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今年大蒜的零售价已达到8元,这部分成本就需要1.6元到2.4元,已经占到这道菜价格的7%左右,而作为这道菜主料的鲶鱼进价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仅仅大蒜就让这道菜的成本增长了7%,而一般菜品的利润率在20%左右,蒜价的上涨让这道菜的利润空间被挤压。
麻辣香锅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果还用原来的量,大蒜的成本就从原来的“忽略不计”变成了占到锅底标价的10%到15%左右。可大蒜又不是麻辣香锅底料的主要调味品,商家也拿这蒜价没办法,调价也难,不调价也难。
2 养殖场因饲料涨价不堪重负
许多农产品除了可以作为食品外,还可以作为饲料。而从饲料角度看,其价格的大幅度上扬会直接拖累到一系列下游产业。因为这些农产品不仅仅是人的食品,还是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如果下游产业无法消化由此造成的成本压力,就会面临全行业萎缩甚至退出的危险。
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被国外媒体称为“玉米疯”。玉米价格在游资的炒作下疯狂上扬,有人认为到2010年末还将上升百分之二三十,这对已经低迷了两年的养殖业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具体表现在 4:
玉米在饲料原料中所占比重高达60%,所以玉米的价格涨跌直接关系到整个饲料行业的盈利和发展前景。而饲料行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盈利率只有1%。所以,如果饲料加工企业没有涨价以前的低价库存垫底,随时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而现在的情况是,2010年5月广东省的玉米价格已经达到每吨2100多元,比原来上涨10%。请想一想,原本只有1%的利润率,现在却要承受10%的原料涨价,谁又能吃得消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饲料业都面临着一种两难局面:越是开足马力生产,亏损就越严重;而如果停止生产,也会意味着入不敷出。所以几乎所有饲料企业都在苟延残喘:既要维持生产,又是开工不足,最终想方设法把玉米原料的涨价压力转移给下游养猪场。
事实上,整个养猪、养鸡行业并不会等到饲料行业实在撑不下去了才会感觉到上游的涨价压力;相反,这种压力是一开始就有的。这是因为,养猪、养鸡行业已经持续低迷了2年,而这两个相关行业又是唇齿相依的,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所以才“患难与共”的。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行业的困境,都会直接连累到自己,让人感到“唇亡齿寒”的凄苦。
广东农之道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显华坦言道,养殖业面临的这种长期低迷状态是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养鸡这2年多来只有2~3个月赚钱,其它时候都是亏的,猪肉是大概一年多来在成本线上下徘徊,过去从来没有超过3、5个月低迷期。此次的周期最长,业内几乎没人可以幸免。
由于养殖业的这种长时间低迷,所以使得养猪、养鸡的人越来越少,并且出现了猪场的恐慌性抛售,一头猪等养到100多斤时就开始出售了;鸡的情形也大同小异。只有当库存的猪和鸡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出售价格才会回升。当然,这是市场规律,价格总是会起调节作用的。
例如,广西玉林地区的慢大鸡 5平均养殖成本在每斤7元。此前由于饲料涨价亏损严重,所以越养越少,2010年5月价格才回升到每斤7.6元,刚刚保本并略有盈余;而这时候养猪场的出货价依然在每斤5元以下,而猪肉的价格要在每斤5元以上才能保本。
“谁也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撑不下去的就退出市场,只有缺口越来越大的时候价格才能有起色,而能坚持到这个时候的养殖企业,才有机会把之前的损失补回来,这就是养殖业奇怪的规律。”欧显华说。
1 单亮:《蒜价疯涨影响零售市场,济南菜贩拒卖大蒜》,2009年11月23日中国广播网。
2 柳扬:《南京绿豆涨至12元/斤疑遭炒作》,2010年5月21日扬子晚报。下同。
3 张鑫:《北京大蒜价格一年翻14倍,餐馆相关菜均下架》,2010年5月10日法制晚报。下同。
4 李星慧:《养殖业面临“亏死”局面》,2010年5月27日信息时报。下同。
5 “慢大鸡”也叫“参皇鸡”,它选用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的保健植物混合五谷粮食饲养,营养价值比其他当地的鸡要高出好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