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最讲实惠,也最讲道理。他们种植农产品并没有想发财,当然也不想赔本赚吆喝,他们追求的是一个“稳”字——不但希望每年风调雨顺,产量稳稳当当;同时也希望每年的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以便保证自己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有一个合理且稳定的回报。
而农产品炒作打碎了他们的这一梦想,使得他们不但要担心种植,更要担心销售,导致农产品种植风险骤增。
1 价格波动让农民无法安排生产
如果说农产品价格平稳有助于种植农户判断未来收获前景的话,那么农产品在游资暴炒下价格起伏不定,这时候就很难正确判断了,如果盲目扩大或缩减种植面积,无疑是在赌一把。
(2010年)5月30日,记者在侯营镇田庄村看到,50多岁的菜农老宋摘了一三轮车西葫芦,来到“辛付玉菜站”。但是,他来晚了,菜贩的车马上要装满了。“什么?不收了?我这一车西葫芦怎么办?”费了一上午的劲,摘了一车西葫芦,听说菜贩不收了,老宋感到很沮丧 1。
在这西葫芦集中上市的季节,西葫芦的收购价格一路走低,最贵的时候每斤1毛钱,最便宜的只有2分钱。有人反映说,这两天菜农如果来得晚一点西葫芦就很难卖出去,所以经常能看到他们把卖不了的西葫芦成车成车地倒在路边沟里。更多的菜农在伤心之余,纷纷去田里拔掉正在长瓜的西葫芦,改种别的农作物。
可是,谁又能保证改种了别的农作物就会避免同样的命运呢?
在山东省莱芜市,自从1998年当地的生姜批发价在游资炒作下达到每斤6元的天价后,接下来就一连出现了5年的低迷期。一些姜农在价格高点时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实在上当不轻。
莱芜市姜农李传玺是在1998年那时候开始种生姜的。他当时看到生姜的价格这么高,觉得种生姜可以发财,所以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很多。
他说,许多人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种生姜的,可惜没有赶上(价格炒作)的“好时候”,所以“种的时候是宝,种出来之后是草。”接下来几年,生姜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2。
距山东省莱芜市不远的安丘市的资料表明,当时受生姜价格高企刺激,安丘市的生姜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3.3万公顷,2001年下降到1.3万公顷,2003年面积更是下降到只有1万公顷,正好是最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而就在姜农们感到心灰意冷,觉得种生姜要赔钱、不愿意种植生姜时,生姜的价格又从低点走向高点,在2003年到2005年之间迎来了“春天”。
不用说,这种价格大幅度起伏导致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减,受冲击最大的是种植农户。
虽说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生姜内销市场供大于求,必须依赖出口;生姜质量不高,农药残留超标导致出口受阻;加工出口能力弱;生姜产业化程度低;企业和农户利益挂钩不紧密,共同抵御风险能力差等等,但显而易见,游资在炒作生姜价格中推波助澜、让种植农户无法把握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以至于到后来,学乖了的姜农们在经历了多次生姜价格大起大落之后,无奈之下只好“守株待兔”——每年都保持相同数量的种植面积,“以不变应万变”。
游资炒作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不但让种植户为难,也让炒家们卷入这场“赌博游戏”之中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大蒜之乡河南省中牟县冷藏协会会长刘少臣说:
都看到了挣钱时候的风光,没有看到亏钱时候的辛酸。(另一个大蒜产地)河南杞县因炒蒜死了好几个人啊,中牟有好几个人现在都不敢回家。
可即使这样,明知接下来的蒜季不可预测因素太多,刘少臣们还是不得不继续收蒜。他说:“弄了一辈子大蒜,不弄这弄啥?” 3
2 “三方议价”能保证农民得实惠
游资炒作让农产品种植风险骤增,但农产品总得有人去种,并且还总得让他们有盈利,这个产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如果缺少了这种保护措施,就会对整个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所以,虽说农产品炒作中最倒霉的是种植户,但也并非就对此就束手无策了。
在著名的大蒜之乡江苏省大丰市裕华镇,当地人不管外面的大蒜价格炒得有多高,从来就不参与进去。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过去吃过市场投机的亏,现在只想安安稳稳地种田,以便得到稳定回报 4。
“咱老百姓禁不起今天赚八千,明天赔一万的‘折腾’。”晋丰村村民张忠勇一边施底肥一边说。2005年开始,蒜薹价格一路从3角钱一斤涨到两三元,眼看着隔壁射阳县的蒜农个个赚大钱,他也忍不住在2007年改种了蒜薹,没想到当年市场就变了脸,最后3角钱一斤都卖不掉,亏了1万多元。
和他有同样经历的人在当地并不少。事实上正是从2005年开始,全国蒜薹的种植面积以每年15%的速度猛增,到2007年时全国总产量已经达到20亿斤,仅相邻的江苏省射阳县就新增产量近4000万斤。在这种情况下,大蒜的价格下跌只是时间问题。
正是从这一事件中当地人认准了一个理,那就是农业种植要“高效”更要“稳效”。围绕一个“稳”字,裕华人大力建造“冷库群”,用于在大蒜价格低时吃进、高时抛出,通过调节市场供应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利益。
全镇13个村,建了28个冷库,总库容达到2万吨。去(2009)年镇里指导蒜农“囤”了1万多吨青蒜,到春节上市卖到2元钱一斤,一下子就多赚了上千万元。
为了保护种植户利益,中国大蒜产业10强乡镇之一的山东省茌平县冯屯镇,在10多年前就开始通过“三方会谈”方式来确定当地的大蒜、蒜薹保护价和结算价,以此来保护农民利益 5。
他们的想法是:无论大蒜价格高低起伏,如果种植大蒜的农民入不敷出、没钱赚,那么这个产业最终必将萎缩下去,并且遭到报复性炒作。
2010年6月2日上午,该镇政府三楼会议室里照例又迎来了“三方”与会者代表25人,其中包括4位恒温库老板(代表120家大蒜收储加工企业)、18位蒜农代表(代表77个大蒜种植村的1.1万户蒜农)、3位机关干部(代表镇政府)。他们是通过群众联名推荐、大会集中选举,经过综合平衡最终确定的。
在举行这次会谈前,镇政府常年聘请的36名负责大蒜供求、市场行情等信息搜集的信息员,已经向会议提供了金乡、苍山等20个县市近期的蒜薹价格,做好了价格协商的充分准备。
当时的背景是,蒜薹价格高开低走,最高达到每斤3.7元、最低时每斤2.1元,总体来看差不多每斤3元。而当会议主持人提出这个参考价格后,马上就有蒜农代表提出“不行”,他们的期望价格是每斤3.2元。最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一致:蒜薹结算价定为每斤3.1元。
虽然这时候该镇的蒜薹已经进入冷库了,用于蒜薹的收购款项也早已备足,但仍然没有进行结算,为的就是等这次“三方会谈”确定一个“公道价格”,以此为依据进行结算。
像这样的会谈该镇已经坚持了12年,每年的大蒜、蒜薹保护价和结算价都是这样经过反复协商确定下来的。而事实上,由于这个价格是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的,所以蒜农和收购商都能接受。该镇党委书记李恩介绍说,12年来,每年的结算价都要高于保护价。
在这样的“公道价格”下,蒜农只要专心种植大蒜就一定会有钱赚。据参加这次会谈的梁庄村蒜农张志明介绍,2010年他种植一亩地大蒜净赚6000元不成问题。
李恩告诉记者,“三方会谈”初衷就是协调蒜农和大蒜收储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促进大蒜产业的健康发展。蒜薹市场价2007年1毛钱左右,今(2010)年最高价达到3块7。价格如此异动,没有好的价格协商机制,会让蒜农和收储加工企业无所适从的 6。
这种独特的“冯屯定价模式”在当地非常权威,又能为方方面面接受,协商价格完全是“随行就市”。
例如,2007年该镇执行的蒜薹价格是每斤1元的保护价,2009年全国大蒜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后,该镇的大蒜种植面积反而增加了1000多亩,全镇达到3万多亩,为该镇初步形成大蒜种植、蒜薹保鲜、脱水加工等完整的一条龙产业链打下了坚实基础。
1 邹俊美、谢晓丽:《山东西葫芦2分钱1斤无人买》,2010年6月5日齐鲁晚报。下同。
2 李攻:《两年上涨十余倍,莱芜生姜也坐上“过山车”》,2010年6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下同。
3 杨光、刘金松等:《炒资不惧国家严打,再次奔赴蒜豆主产区》,2010年5月30日经济观察报。
4 王世停:《抱团协作:大丰裕华镇蒜农拒绝“蒜你狠”》,2010年7月28日新华报业网。下同。
5 王兆锋:《“三方会谈”管住“疯狂大蒜”》,2010年6月3日大众日报。下同。
6 王兆锋:《“三方会谈”管住“疯狂大蒜”》,2010年6月3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