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一盆兰花曾被炒至上千万(1 / 1)

兰花为什么值钱,尤其是值这么高的天价?唯一的答案是炒作。

值钱的兰花基本上都是那些极品兰花。这里的所谓极品,其实都是变异后的兰花品种,说穿了就像是集邮市场上发现的错版票,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从炒作价格看,极品兰花的炒作价格要比错版邮票高得多,究其原因在于,这种变异的兰花品种可以反复进行人工培育,是可以“复制”的,哪怕是最罕见的兰花品种也是可以人工培育的。所以在它最终被炒高了的价格中,应该就包含它的“子子孙孙”在内。就像你明知买的是一头猪,可这是一头肚子里有崽的母猪哎。

在2006年举行的贵州兰花博览会上,一株极品“天逸荷”成交价格高达1100万元,令人叹为观止。可是这项纪录过了不久在2007年3月武汉举行的兰花博览会上,就被1400万元的天价兰花所刷新 1。

1 游资炒作兰花的典型手法

兰花的价值主要在于其稀有性上。而兰花的品种本来就不是太多,所以游资可以专心致志地盯着少数几种兰花炒作、哄抬价格。

在云南省保山市有一个兰花村,全村40多户人家基本上家家养兰、贩兰,并且靠它在当地买房、买车。兰花的数量多少并不是财富象征,名贵品种才是致富关键。2008年的时候,一盆名为“奔驰牡丹”的兰花市场价高达180万元人民币。所以养殖户把它像祖宗一样供着,是心甘情愿而又理所当然的 2。

当然,兰花养殖户不仅仅在云南保山、文山、腾冲、大理、玉溪等地,就连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也多的是。规模更大的种兰村,当地人除了自己种植兰花外,还会把大棚对外出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养兰人进行兰花养殖。

所以,当你2008年1月5日至7日在云南省腾冲县举行的兰花交易博览会上,看到运送兰花的车辆决不比银行运钞车的防范级别低,全都由武警持枪警卫着,实在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并且,几乎每一次兰花博览会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稍后几天在云南大理市举行的兰花展上,几百盆兰花精品总价值居然高达上亿元。

外型看上去就像大叶韭菜一般的兰花,为什么能卖到这样高的价格呢?客观地说,兰花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这样的高价完全是游资炒作导致的,是“有钱又有闲”的人惹的祸。

游资炒作兰花的最典型手法是:首先由几个游资炒家投资兰花市场联手做庄,例如以3万元一株的价格购买一批兰花,然后以每株5万元的价格对外报价、销售;这个价格马上被联手庄家买进,然后它又以每株10万元的价格对外报价、销售。

配合这种价格暴涨,游资炒家开始预先精心策划的舆论宣传。而其实呢,这样惊人的价格上涨幅度,不用你宣传,媒体也会纷纷主动找上门来报道,并大肆渲染。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天“地球人都知道”了种植、买卖兰花是可以“发财”的。

眼看赚钱这么容易,这时候必然会有一大批原来不懂兰花、不知什么是兰花的人追涨杀入,从而使得兰花炒作队伍越来越大,兰花中少数几只品种的价格开始加速飙升。

当炒家主力估计不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炒作时,它们便会大量抛出手中的兰花从中套现一走了之,从事下一个更适合炒作的领域。撤走的资金多了,就必然会影响兰花价格,直至引发价格暴跌。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但可以想见,从时间吻合度看,一定会有部分原来从事兰花炒作的游资这时候转向投入到了这轮农产品价格炒作中去的。

这也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局面——兰花炒作的主动权掌握在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始作俑者手里,其他人很难搞清楚他们要怎么炒、炒到哪一步、最终把价格炒到多少高,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什么时候全身而退。

从中容易看出,加入兰花炒作的主要是这样三种人 3:

一是游资炒家主力,他们是始作俑者,称之为“专业炒家”,其中资金实力特别雄厚的人称之为“庄家”。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像炒作股市、楼市那样把兰花价格炒起来。不用说,兰花炒作进程和价格的整体走势基本上都是由他们在操纵的。

二是平时自己也种植兰花,但主要是出于兴趣爱好,遇到价格合适的兰花会买入一些,称之为“兰友”。遇到有品种特别好的兰花,他们也愿意花大价钱买入,然后自己培育,等到新苗长出后再卖出去,算是“以兰养兰”。

三是平时对兰花并不关心,甚至一窍不通,他们是看到兰花炒作有利可图才加入的,所以称之为“跟风者”。它们虽然不懂兰花,可是却有钱投入,甚至愿意大投入,其中既有商人也有兰花养殖户。不用说,当最后兰花炒作风潮过去后,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人。

2 兰花炒作泡沫的破灭

兰花炒作明知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但问题是,没有人肯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最终把花砸在手里的“护花使者”。兰花本来只具有观赏价值,可是当它被炒到几百上千万元的身价时,就完全成了击鼓传花游戏中的那朵“花”,谁砸在手里谁倒楣。

二三十年前发生在台湾的一次兰花炒作热潮,就是这样的结局。当时在台湾有一种名叫“达摩”的兰花,被人为炒作到两三百万元一株,随后这种兰花价格出现暴跌,许多种植户被迫破产,损失上亿元 4。

回顾历史,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共出现过三次兰花炒作热潮,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在广东的兰花热、1995年到1997年出现在四川的兰花热、2001年到2008年年出现在全国的兰花热。到目前为止,由于三次兰花炒作的过度采挖,我国过去曾经非常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已经消失殆尽。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介绍,全球共有1万多种兰花植物,我国有近3千种。目前我国大约还有1200多种兰花及其变种,但由于它们并没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以野生兰花保护无法可依 5。过度采挖,使得我国原本非常珍贵的野生兰花品种纷纷流落到异国他乡,说穿了就是被国外商家高价买走的。

这第三次兰花炒作在2006年八九月份达到**,然后迅速跌入低谷。以被称为“滇西兰花市场晴雨表”的云南省鹤庆县为例,该县的兰花养殖户在2万户左右,产品销往省内及浙江、四川、河南、重庆等地, 2006年兰花销售额17亿元,2007年就猛跌到可怜兮兮的5亿元 6。

2007年下半年,兰花炒作之风又重新点燃,这让遇冷了一年多的兰花市场重新看到希望。2007年下半年在广东举行的兰花拍卖会上,温州人一次性买入500多苗不同品种的兰花,总价值在100万元以上。在随后各地举行的兰花交易展览会上,温州籍买主频频出现,而且交易额排名往往很靠前。据昆明“春城兰都”商户透露,除了温州游资外,各地房地产商人和煤老板也是大买主。

所有这些,都让北京资深兰友郑明(化名)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如果真是温州炒房团在幕后操纵的话,很难说会持续多久。”

沈阳市铁西区有一位张女士,2007年到2008年家中养的兰花最便宜的一株就可以买下3克重的千足金,最贵的一株能换一辆宝来汽车。现在兰花依旧是这些兰花,价格却下跌到了百分之一,从几万元一株跌到几百元 7。实际上,她就根本不知道这些游资炒家是什么时候全身而退的,并且永远都不知道。

兰花炒作的风险,除了游资炒作到一定程度泡沫一定要破灭外,还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培养兰花需要具有非常专业的技能,特别是最普遍的兰花品种国兰它并不一定会开花,所以其中“碰运气”的成分很高。

另外就是,兰花的优良品种并不多,尤其是集中炒作这几种为数不多的兰花,很容易操纵市场价格,跟风炒作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

除此以外,名贵兰花还常常用来被人当作行贿工具使用,这也抬高了它的价格。例如行贿者用10万元买下一株名贵兰花送人,等对方出手时价格可能已经比10万元要高得多。因为其中没有涉及到现金收付,所以很难进行侦查;实在逼到最后,也可以用“君子爱兰”来搪塞。

在我国云南省,就多次出现过兰花被当作“洗黑钱”工具来使用的案例:不法分子首先用大量的违法钱财购买兰花,然后再卖出兰花、换回现金,不知不觉间就悄悄实现了赃物变现。不用说,这时候他们并不在乎兰花买卖价格的高低,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兰花炒作 8。

兰花的这种“另作他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炒作的破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兰花专家卢思聪认为,老品种的兰花出售价格在七八百元到两三千元是合理的,一般的兰花在几十元一苗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已经能够通过人工培育和繁殖兰花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了,兰花不再具有稀缺性,价格自然就应该降下来。

1 《兰花炒作的背后:是稀少还是人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报。

2 《兰花炒作的背后:是稀少还是人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报。下同。

3 奚宇鸣:《兰花一苗卖出480万元探秘》,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4 《兰花炒作的背后:是稀少还是人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报。

5 奚宇鸣:《兰花一苗卖出480万元探秘》,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6 张向永:《天价兰花能换北京一套房,温州游资为炒兰推手》,2008年1月30日市场报。下同。

7 《农产品炒作,大蒜危险就在眼前》,2010年5月13日时代商报。

8 《兰花炒作的背后:是稀少还是人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