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继续瞄准公共服务差的领域(1 / 1)

游资实力虽然强大,可是它同样是欺软怕硬的。从游资炒作农产品来看,越是公共服务领域差的领域游资炒作得越厉害。道理很简单:公共服务差的领域更容易产生市场空隙,让游资捏住把柄。

所以有理由相信,游资下一步的动作和今后的炒作方向,仍然会继续瞄准公共服务差的领域,这也是我们今天打击农产品炒作所要密切关注的。

1 农产品的公共服务最薄弱

农业和农产品的公共服务最薄弱。不要说让它与工业和工业产品相比较,就是与商业和服务业相比,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农产品领域,历来就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头瘦”、流通者“中间肥”现象,并且这些年来还有日益普遍化趋势。

不用说,农产品炒作屡屡出现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农产品领域的公共服务最薄弱,所以最容易遭到游资的攻击。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虽然说我国现在已经初步进入了信息时代,可是相对而言,农业信息和农产品信息体系的建设是最落后的,不但无法提供权威、及时、有效、准确的相关信息,而且明显落后于国家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甚至连最起码的产销信息也无法提供。

在许多农村,尤其是非主产区的农产品种植,有的还停留在过去落后的农耕时代,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没有一点“信息化”可言。

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对信息需求的要求更高

农产品一般每年只能生产一季,从确定生产规模到完成生产过程通常需要一年,甚至好几年。在此期间如果市场发生供需变化,根本来不及通过调整计划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它无法像工业生产那样通过灵活调整计划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每年的农产品供给很不确定,并且富有弹性,便于游资进行炒作。

三是农产品交易基础设施条件差,交易方式落后

例如,目前我国仍然有高达90%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对手交易、销售的,议价十分困难。而农业历来是投入产出效率低的产业,如果要靠农村和农民自己投入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很不现实。

相比较而言,各级政府部门又无法把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来抓,致使这方面的欠账太多,甚至有些积重难返。而在先进国家和地区,它们正是把这些交易基础设施纳入了公益性投资范畴来加以规划和组织的,这样对于政府来说投入并不多,可是却能大大便利农产品交易,也非常有助于打击农产品炒作。

四是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大多数地区尤其是非农产品主产区,没有一套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对大宗农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市场的监测分析能力非常缺乏,对小宗农产品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试想,农民个人和农村组织这样赤手空拳地和富有经验的游资去竞争,鹿死谁手不是很清楚吗?

五是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和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更谈不上配套措施、实施细则了。

有鉴于此,政府应该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落实和调整,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如创办交易市场、完善市场设施、提供检验检疫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公益冷库等,来均衡市场供应、调控市场价格。

一旦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农民种植户真正在农产品市场上强大起来,市场主体结构失衡的问题解决了,游资炒作农产品的空间也就自然而然会被压缩到最低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所做的这一切都应当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不以盈利为目的,尽量少收费,最好是免费,这才能体现服务宗旨。

2 越薄弱的领域游资越喜欢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问题积重难返,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有鉴于此,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农产品领域尤其是那些公共服务一直无法得到改善的农产品领域,仍然会是今后游资炒作的重点部位。

实事求是地说,农产品领域的公共服务薄弱有其客观性:

一方面,从农产品和农民种植户角度看,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上市的季节性,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一家一户农民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力太弱等因素,都决定了农产品领域的公共服务难以提高到较高程度。

另一方面,从市场和消费者角度看,农产品需求刚性大、弹性小,哪怕是再穷的人也不能不吃米面、吃蔬菜吧,所以农产品的真实价值一旦遇到游资操纵的资本强势、组织强势、信息强势所扭曲,便会变得面目全非。适合储藏的农产品如大蒜、绿豆、生姜、玉米等,可以通过囤积居奇来抬高价格;不适合贮藏的农产品如各种新鲜蔬菜、新鲜瓜果,也可以通过集体喊涨来抬高价格。

2010年8月初,在短短10多天时间里,山东省泰安市蔬菜市场上出售的生姜价格就从原来的每斤4元飙升到6.5元,上涨了60%多,一些超市内的价格已经卖到每斤8元。然而在素有“三辣之乡”的产姜大镇范镇,却因为病虫害和保存方法的局限性,面临着无姜可收的局面 1。

2010年8月5日,号称当地四大蔬菜收购商之一、已经从事蔬菜批发生意14年的经纪人赵平涛介绍说:

泰安市生姜的主产地就在我们这里,因为我们这里出产的葱、姜、蒜多,素有“三辣之乡”的称号。但是由于难于存放,大部分生姜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出售了。虽然现在生姜的收购价格很高,但姜农手里都没有姜了,基本上整个镇都无姜可收了。

他说,生姜的腐烂问题谁也解决不了,所以许多种植户早早地就把它卖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游资最喜欢介入炒作,因为它们在这方面有能力解决烂姜问题,这样,农民种植户就很难从中赚到钱。

这些特征既表明加强农产品领域的公共服务还大有可为,又指出了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努力方向,那就是不要等到农产品炒作把价格抬到很高的地步才出面进行干涉,而完全可以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

例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吃的方面越来越讲究,可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此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是其他部门和其他人打着“科学”的旗号向公众灌输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这样,就给游资炒作农产品创造了良好机会。

所以容易看到,每当游资炒作某种农产品时,都会打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牌,如大蒜能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治病说”、绿豆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说”、气候导致农作物减产的“天灾说”等等。

由于这些信息全都掌握在游资炒家手里,而且他们早就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所以宣传起来一套一套的,让人不得不信。

普通百姓哪里搞得清这些?一方面是“病急乱投医”,另一方面是千百年来流传的“药补不如食补”,所以也不管有效果没效果,就纷纷去买了。你买我也买,大家都去买,价格就这样被抬上去了。

有鉴于此,政府应当尽快普及这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概念”进行正确阐释,引导百姓科学、理性消费。这也是打击农产品炒作的有效措施之一。

1 李虎、陈新等:《山东泰安生姜十余天涨价60%,姜农称像炒股票》,2010年8月6日齐鲁晚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