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从头痛医头到由表及里(1 / 1)

打击农产品炒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满足于追求行政手段,难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也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游资投机农产品的冲动;如果要从法律法规、市场机制等方面入手,虽然能够更好地收到实效,但却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事。

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游资纷纷进入我国,这就更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单纯的资本控制措施只能提供一种缓冲机制,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有理有据才能以理服人

实打实的措施必须以理服人,否则“言不顺”就“行不正”,出师无名无疑效果要大打折扣。

从道理上说,无论是要出台一项扶持政策还是调控政策,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某个产业发生了不正常现象。具体地说是,只有当某个产业将要发生强烈的价格上涨趋势时,政府才有必要出面进行调控;相反,也只有当某个产业将要发生崩溃时,政府才有必要出台政策加以扶持或维持稳定。当然,这种调控和扶持政策并不一定能收到效果,相反,效果适得其反的情形却比比皆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师出无名、采取的措施不切合实际。具体到农产品炒作上来,天气反常、产量下降、种植面积减少等等确实都是具体原因,但却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可能是游资炒作,而游资炒作的背后,反映的是货币流通量过于宽松。货币发行太多,就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炒作,不是炒作股市、楼市就是炒作其他。当游资在股市、楼市中实现不了“理想”的盈利目标后,就会转而投到其他获利率高的项目上去,农产品领域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前几年政府出台调控楼市政策及其效果中看得一清二楚。2004年到2006年,我国出台了许多有关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结果每次政策推出后,房地产价格经过短暂的盘整后反而变本加厉地上涨,2006年、2007年更是进入超级牛市加速期。2008年继续加以调控,这时候恰好遇到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的全球金融危机,资金面一下子受到严重收缩,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度调整,然而仅仅一年过后的2009年价格又重新抬头并加速上扬。这就是资金惹的祸。

有鉴于此,从资金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一方面最能以理服人,避开什么才叫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纠缠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从源头控制游资规模,至少能牵住一部分资金的牛鼻子。

所以能看到,在2010年5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4条措施来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它们分别是 1:

一是抓紧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

二是分类清理、规范地方政府已经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划清职能、规范运作。

三是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放贷管理。

四是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地方政府和人大常委会开具的“担保函”无效,也就是说,这种担保不构成项目破产清算时的赔偿责任,实际上这就从一条有效途径部分堵死了国有资本参与农产品炒作。

2 现行托市收购政策亟待调整

从市场机制方面抑制农产品炒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整现行托市收购政策。托市收购政策很重要,不能没有,但现有政策实现了理想效果。

2010年7月中旬,一份由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送到了国务院。据知情人士透露,其中明确指出,国家粮食收储的头号主角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认为以该公司为主导的托市收购政策缺乏竞争机制 2。

早在2006年实行小麦托市政策的当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地方储备粮公司,就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联合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收购了815亿斤小麦,占当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0%以上、流通小麦总量的60%以上。以至于在河南、河北的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粮仓暴满后露天存放的火爆现象。

2006年11月,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小麦价格开始上涨,有关部门多次在郑州、合肥等地公开拍卖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当年新收购的“临时存储”小麦,数量超过400万吨,可是其平抑价格的效果并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拍卖的这400多万吨最低价小麦,拍卖底价全部高于当初最低收购价。这对于唯一的卖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来说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通过托市收购价抬高了粮食收购价格,最终高价卖粮又增加了公司利润;另一方面又不违反政策,因为这完全是按照国家要求的“顺价销售”原则来进行的。

对于这种做法,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看法截然不同。在政府官员看来,这表明政府在调控粮食价格中取得了“成功”;可是在专家学者看来,这是粮食流通市场改革的“倒退”,换句话说,如果政府在其中“托市收购”的数量没有这么多,以及后来投放市场、平抑价格更及时一些,小麦市场价就不至于会涨得这么高。

2007年也就是托市收购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干脆张榜公布这一政策,继续以托市价大量收购小麦,以至于其他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流通企业,干脆把过去的陈粮全部卖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这就是俗称的“转圈粮” 3。

到了2008年,这一做法更加夸张。当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通过最低收购价在河南省收购到的小麦储量高达495亿斤,占河南省当年小麦总产量的80%。业内人士反映,如果不是通过把粮库里的陈粮作为新粮收购上来,不可能出现80%这么高的比例。

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严令禁止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参与购买国家拍卖的小麦,但这一做法不能保证没有漏洞。

例如,具有粮食收储资格的粮库,完全可以给企业打电话,委托它们“帮忙”拍卖粮食,而自己则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去拍买该粮库去年甚至前年的陈粮。通过这种“联合造假”方式,粮库和企业之间虚构一笔交易,小麦还是那批小麦,根本不用离开原来的粮库,就可以逃避政策监督,很难找到依法查处的确凿证据。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2010年6月下旬国家粮食局组成调研小组赴河南了解情况,本来是想掌握部分国有粮食收储机构高价收购小麦“证据”的,同时也可以重点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企业和委托收储点进行查账,可最终并没有发现所需要的相关“证据”。

但显而易见,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机构组成的调查组,奔赴各地小麦主产区开展检查突然变得频繁起来。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对目前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为主体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质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也是有“苦衷”的。因为一开始该公司的定位是非盈利机构,通过财政补贴来调控粮食价格;可是该公司又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下属企业,按照上级的考核要求它每年都必须盈利,而且必须完成利润指标。显而易见,这两方面很难同时兼顾到。

除此以外,国家有关“顺价销售”的政策规定,在小麦价格原来就高企的市场背景下,也会必然推高市场价格。

可喜的是,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开始进行调整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打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独家托市收购的主体地位。业内人士反映,这项政策很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

1 宛霞、汤白露等:《国务院:紧盯可疑资金,严打农产品炒作》,2010年5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

2 降蕴彰:《中储粮哄抬物价查无实据,粮食局无可奈何》,2010年7月17日经济观察报。下同。

3 所谓“转圈粮”,是指如果今年政府确定的收储价格高于去年,那么就可能会出现用去年托市价收购来的粮食顶替今年的新粮食,“粮动账动”甚至干脆“粮不动账动”,目的是为了从中赚取补贴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