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利用舆论造势(1 / 1)

任何大规模运动都是从舆论造势开始的,游资炒作也不例外。不过令人称奇的是,这次农产品炒作的舆论攻势并不都是小道消息,很多是借助了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进入千家万户的,这恐怕也是媒体本身所无法预料的。

所以,如果要追究农产品炒作最初究竟是怎么发起来的,或者说是由谁进行“导演”的,问题恐怕就不是非常简单。既不能归咎于一篇“网友评论”,也不能归罪于某个人的某本书。这些个案之间是不是有联系、有着怎样的联系,恐怕不是轻而易举就厘清的。

正因如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经多次查处个别媒体捏造和散布农产品涨价信息,呼吁媒体负起社会责任来,正确引导舆论 1。

1 舆论造势起于网络真假难辨

有关农产品炒作的舆论造势最初是怎样发端的,现在已难以查考。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不必说这种舆论造势本身真假难辨,就是连舆论造势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可信度也不高。以下说法仅供参考:

2009年3月6日,一位ID地址为“领航者a”的网友,在“国际大蒜贸易网”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温州炒房团入市”的评论,结果引发各新闻媒体关于温州炒房团在炒作“疯狂的大蒜”的众多报道。有人据此判断,就是这个人掀起了大蒜行情炒作,他肯定是参与者 2。

昔日还是餐桌上不怎么起眼的配菜,如今成了各大媒体头版头条的“明星”,许多人把矛头直指大蒜主产地山东省金乡县,认为是它们在进行炒作。要知道,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大蒜有四分之一出自这里。

2009年11月,有关大蒜能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消息传遍南方大都市广州,大蒜价格出现一轮新的上涨。尽管各种各样的医学专家都出面辟谣,认为大蒜并不具备这项“功能”,但谣言的特点是人人都“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无”;再说了,大蒜本来就是一种蔬菜,即使不具备这项功能,多吃一点大蒜对身体也是利大于弊的。

就这样,大蒜在舆论的推动下身价直线上升,各地甚至出现了“一蒜难求”的局面。不用说,一些头脑精明的商人开始大量囤积,甚至不惜贷款囤积居奇,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大蒜传奇故事。

从广州市场的行情看,2009年冷库的大蒜成交价基本上维持在每斤3.48元到3.53元,广州市东川新街2009年12月3日的零售价是每斤6元,并且这个价格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就在大蒜之乡的大蒜零售价突破每斤4元的天价后,金乡县金乡村党支部书记周雪峰坐不住了。2009年11月26日,他用真实署名在“国际大蒜贸易网论坛”上发了一篇贴子,坚称这不是游资炒作引起的,而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必然结果。意思是说,这时候的大蒜价格虽然居高不下,但仍然属于正常范围。他举例说,2005年的大蒜供不应求,春节后同样卖到每斤3元多,2006年也卖到每斤4元多,同样创造了历史最高,这没什么不正常的。

周雪峰表示,有的媒体用每斤4元左右的大蒜价格与上年的每斤0.1元相比,得出“价格上涨了40倍”的结论是不能接受的。在他看来,价格上涨多少倍应该是售价与成本比,而现在大蒜种植户的种蒜成本已经超过每斤1元钱,如果再加上收购商代收、分拣、包装、损耗、库存等费用在内就更高了,“哪来十几倍几十倍利润”呀。

应该说,这一计算方法是正确的。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当时的大蒜价格为什么会达到历史最高点呢?

周雪峰的解释是,当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小,所以总产量少。要知道,大蒜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低迷了,所以2008年秋天大蒜种植户的热情大大降低,就整个金乡县50万亩土地来说,过去基本上都是种大蒜的,2008年秋天大约有三分之一土地改种小麦了。即使这样,由于市场低迷导致这两年种大蒜不赚钱,所以农民已经心灰意冷,疏忽了田间管理,亩产也没有过去高。

周雪峰估计,在过去市场供需平衡的时候,金乡县及周边地区的大蒜存储量应该在120万吨左右,2008年达到150万吨,从而导致供大于求、价格走低。2009年的存储量应该在80万吨左右,缺口数额高达一半,当然要引起大蒜价格不断走高了。

至于有媒体评论说金乡出现了蒜商囤货惜售待涨的情况,周雪峰的估计是,截至目前(2009年11月26日),金乡及周边县市区的大蒜存储量还有50万吨,比原来的80多万吨差不多减少一半。金乡每天的大蒜成交量在3000吨左右,最多不超过6000吨,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

这个实名网贴引起了大蒜经销商、大蒜种植户的极大关注,很快跟贴就超过21页。

就在周雪峰实名发贴几天后,“领航者a”在该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澄清公告”,表示各新闻媒体根据他的这篇评论而引发的关于“疯狂的大蒜”的相关报道,实在是一种误导,他本人从来就没有参与这次大蒜行情的炒作。至于文中提到的“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这样的表述,完全是一种抽象化形容,并非实指,所以不能把它作为依据。

不用说,“领航者a”的话是真是假只有他自己知道,并不是他说自己不是炒作者就真的不是了。周雪峰认为大蒜价格飙升是市场供不应求造成的,实际上也最多说对一半:供不应求既可能是产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也可能是游资囤积居奇炒作的结果,两者并非水火不容。

2 各路专家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舆论造势势必离不开专家捧场,而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都必定是盛产“专家”的场合。在农产品炒作中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点,真真假假的专家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以不同的腔调发出同一个声音,那就是按照游资规定的调子歌唱,为游资炒作农产品摇旗呐喊。

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就以为这些专家都是伪专家,其中滥竽充数的伪专家当然有,但更多的是货真价实的专家、学者、教授,只不过他们的参观、考察、数据引用、论文发表、接受采访、观点亮相等,都是在游资炒家的“赞助”和“指导”下进行的。游资炒家聘请他们的目的,一是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二是把他们自己的观点通过专家、学者的“权威”声音传递给公众,以产生更好的迷惑作用 3。

游资炒作农产品无处不用其极。这次甚至还搬出一位名叫张悟本的“养生专家”来大造舆论,宣称“只要每天用5斤绿豆煮水喝,就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云云。于是在大批信众的眼里,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绿豆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豆” 4。

而当查实了张悟本的“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身份是假的,所谓绿豆可治百病、能治癌症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之后,绿豆价格依然高挺,才让原来那些戏言“都是专家惹的祸”的人再次引入深深思考:原来,一个张悟本还不至于有本事让全国的绿豆价格翻几番,充其量他只不过在其中起到一点点摇旗呐喊的舆论作用而已。

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说:

问题在于,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异动会有一种“示范”作用,会增强社会的通胀预期。特别是极少数人不断囤积居奇,而且不断释放价格猛涨的信息,对通胀预期起到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任其发展,必将对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价格总水平、安定群众生活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5。

不难看出,任何舆论造势都是要切合百姓的某种心理预期才能奏效的,而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的炒作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例如,这些年来消费者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东西越稀少越好、越贵越好”,好像只有稀有、昂贵的东西才是可行的。具体到农产品来说,由于受够了“注水猪肉”、“猪流感”、“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隐患,总是担心出事,所以只要食品是“原生态”的,价格再高也有人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游资炒作农产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0年5月,在济南市玉函路有一间不大的门面房是卖黑猪肉的,据销售人员介绍,这种黑猪肉叫“里岔黑”,全部来自青岛胶州,每公斤标价80元。由于出栏率低,养殖场每天只给济南专卖店供应一头猪,总共300斤。养殖场给济南市场5000个会员名额,半年时间会员人数就已经发展到4000多人。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林海分析认为,人们这种追求天然、绿色概念的心理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黑猪肉比普通猪肉更有营养的观点,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得到证实。黑猪肉作为猪肉的一种,当然可以品尝,但不应该过度炒作 6。

1 邢飞:《发改委再驳“涨声”,狠批媒体不实炒作农产品价格》,2010年6月10日北京晨报。

2 李俊彦:《是谁导演了疯狂的大蒜?传言源起于网友评论》,2009年12月4日信息时报。下同。

3 读者可同时参考本书第?页。即第一章第七节中的“四是利用……”部分

4 谢利:《绿豆大蒜价格暴涨:天灾还是炒作》,2010年6月1日金融时报。下同。

5 刘铮、江国成:《农产品价格该如何管控——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五释农产品涨价》,2010年5月31日新华社。

6 桂圆:《济南天价猪肉售价80元/公斤,专家:不应过度炒作》,201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