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资赴产地收购农产品,一方面是因为产地的价格便宜,获利空间更大;另一方面在于大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产地相对集中,特别适合于游资进行集中收购。除此以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政府对这些小宗农产品价格没有什么有效干预手段,游资可以“为所欲为”。
到产地种植户家中挨家挨户地收购被炒作商品,然后销售给二级市场,由二级市场最终销售给消费者,这是期货操盘的典型手法。
而在这次农产品炒作中,无论是炒作绿豆还是大蒜,都能清晰地看到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炒作手法和性质,这也是政府认定有游资介入其中的主要判断之一。
1 各路资金各显神通抢货源
赴产地收购农产品的商家各种各样的都有,这很符合资本逐利性特征。无论是个人游资、国有资本还是国际游资,各显神通抢货源,在产地就把农产品价格抬上去了。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在采访中与黑龙江省泰来县绿博粮贸公司周坤有这样一段对话 1:
记者:有没有发现新的客户突然有比较反常的情况,比方说收购量大?
周坤:今(2010)年是最反常的一年,不做粮食的都做粮食了,搞房地产开发的拿钱都压绿豆了。
周坤介绍说,这些大客户出手都很大方,一次收购绿豆量在两三百吨很常见,更绝的是这些大客户会把绿豆卖回给粮商,体现出典型的炒作风格。
记者:收完以后再倒?
周坤:收完以后找个地方存起来,如果价格好了还卖给我们,我们再卖给客户。
记者:再卖给你们?
周坤:对。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镇副镇长李海龙认为,游资炒作因素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应该在60%,也就是说,有60%的绿豆都在商贩手里。
游资这样倒来倒去,让绿豆种植户清楚地发现绿豆价格在上涨,所以纷纷捂盘惜售。而这时候的杂粮商贩呢,就更加起劲地联合大资金一起做多,通过抬高价格上门收购,使得产量较少、产地集中的绿豆就像小盘股一样,资金稍微一集中,价格就被抬上去了 2。
当然不仅仅是绿豆,在大蒜、玉米的价格炒作中,也能非常清晰地看出这种成熟的期货炒家手法。
一位熟悉期货市场内部操作的人士说,玉米现货市场的价格暴涨,与玉米加工企业的囤积居奇、在期货市场上做对冲有很大关系。
2010年6月16日,在北京马家堡家乐福超市,散装绿豆的价格虽然已经连续第7个星期下跌了,可是价格依然高达每斤7.8元。
2010年5月,太原市河西农贸市场的大蒜二级批发商顾老板介绍说,虽然这时候的大蒜价格已经不是最高点了,但还是有许多游资专门去大蒜主产区收购、囤积新蒜。他们抱着一个共同希望,就是也许现在稍有下跌的大蒜价格今后“还会重新涨回去”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与此相应的是,由于2010年大蒜价格暴涨,也促使蒜农们提高了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比上年要增长20%多。他们面对蜂涌而来的大批炒客,在大蒜还没有种植时,就以“亩”为单位签单收购,很难抑制那种被暴富效应所勾引起来的种植欲望 3。
由于农产品一开始都是鲜活产品,所以收购时不仅仅是简单的“购进”“卖出”,还涉及到晾晒、储存等几个关键环节。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技巧,当然也都有钱可赚,游资很清楚其中的每一点。
例如,大蒜收获之后的晾晒是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工序。晾晒和天气关系密切,当天气好、上下通风好、天气晴朗的时候晾晒大蒜,大蒜就丰满、优质;相反,如果天气不好、一连几天都是阴天或雨天或者通风不好,晾晒出来的大蒜颜色就明显发暗,品质较差。
那么这些炒家又是如何在其中搞“花样经”的呢?业内的公开秘密是,在出售品质不同的大蒜时,把各种大蒜混合在一起蒙混过关。最初出手的时候采用的是红色纱网袋,等到售出后进入二级批发站了就改用白色纱网袋,最终流入菜场、超市。
2 外资涌入产地痕迹很明显
在赴产地收购农产品的大军中,国际游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张扬。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成熟的操作手法,大有后来者居上趋势,并且已经多多少少表现出让国内游资望而生畏的态势。
有迹象表明,国际投资银行美国摩根大通公司,以及国际四大粮仓中的美国邦吉公司、法国路易·达孚公司、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ADM)公司,都在关注我国大蒜、绿豆等农产品涨价空间,以便能伺机通过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打通资金进出渠道,进入我国内地,然后进入有关农产品品种实施垄断性炒作,最后完全掌控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一旦这一渠道被打通,外资将会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拉高利润空间,然后获利出货,最终把农产品价格炒作风险转嫁到中国消费者身上 4。
《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投入农业的外资总量增长迅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成为2009年跨国收购的主力军。“资本以逐利为目的,而在我国虽分散经营农业利润低,但规模性投资利润高,投1元可赚0.6元。”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正是外资青睐中国市场的原因所在 5。
正因如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认为,我国非常有必要对国际资金进行监控,防止其利用投资“三农”的借口入股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产业链,然后进行投机炒作。
东方艾格粮食产业分析师马文峰认为:
“外资短期有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但后期可能真会重蹈大豆产业覆辙。”以这轮猪价波动为例,由高盛控股的双汇和参股的雨润因资金充足,并通过期货市场交易购买原料、锁定成本,趁猪价低迷大力扩充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现在已经有很多小企业开始撤退了 6。
由于无论国际游资还是国内游资都会造成市场垄断,所以政府绝不会甘心让它们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再说了,国内游资在参与资本市场的同时,同样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即使国际游资的实力再雄厚,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正常盈利而撤出的。
如果把这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读者有可能描绘出这样一条线路:国际资本正在高度关注我国的农业和农产品,试图(或许正在)通过控制我国大豆进口与加工业来逐步进入农产品行业。
这时候,如果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仍然像过去那样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和资本炒作,那么我国的农业安全就可能真的有风险了。
在寿光,“洋种子”占据了市场80%以上利润,农膜被国外品牌抢占60%、国外农药占领3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农业生产资料到流通领域无一例外受到国际资本强有力的渗透。
联想到高盛养猪、软银喝奶,可见越来越多的外资“围剿”中国农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验证了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的说法,“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7
熟悉海外游资运作规律的期货交易行家李昌军认为,从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的状况看,已经有不少于1000亿元资金在食糖期货和中远期现货交易市场中布局 8。他特别指出:
布局并不意味着价格立即飙升,而是要选择更合适的时机如2010年“世博会”、“亚运会”等契机迅速抬升价格,同时不断放出供需不足的情况,让政府和企业无法及时作出应对。
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在价格猛涨的农产品领域中打击游资炒作,还要善于从价格温和的农产品领域中发现游资炒家踪影。虽然某些农产品的价格暂时还比较温和,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中也有游资巨头已经潜藏在其中,像定时炸弹一样等待某个时机的到来。如果现在没有这方面的充分准备,那么将来就会造成被动,甚至注定要酿成悲剧。
1 《疯狂农产品背后》,2010年6月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
2 周婷:《农产品炒作惊现“金融手法”,监控资金异动遏游资》,2010年6月18日中国证券报。下同。
3 杨光、刘金松等:《国家严打农产品炒作,炒资再奔赴蒜豆主产区》,2010年5月29日经济观察报。
4 周婷、卢铮:《农产品炒作出现金融手法,绿豆价格已连跌七周》,2010年6月18日中国证券报。
5 《热钱轻易炒高农产品价格,成最有投资价值领域》,2010年6月12日南方农村报。
6 《热钱轻易炒高农产品价格,成最有投资价值领域》,2010年6月12日南方农村报。
7 《热钱轻易炒高农产品价格,成最有投资价值领域》,2010年6月12日南方农村报。下同。
8 何丰伦:《运作高手“冷铁鳄”自述:海外游资获利路线图》,2010年4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