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便于发挥农产品的示范作用(1 / 1)

游资炒作农产品的原因之七,是农产品种植具有大户示范作用,在居住分散、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这种大户示范作用不容忽视。从某个角度看,这种示范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民种植;但是换个角度看,它也能为游资炒作在囤积居奇时创造许多便利条件。

1 不可忽视农产品的示范性

农产品的示范性有两种,一种是对人的示范作用,一种是对物的示范作用。这两种示范作用,也是游资选择炒作农产品的主要理由。

农产品对人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种植、销售大户对其他农户产生的辐射和影响力。这既是在传统地域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又是农业产业化如“一品一村(县)”开发的直接结果。

例如在大蒜之乡山东省金乡县,该县每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即使按照每亩1吨的产量来计算,也只有60万吨左右。而现在每年在金乡交易的大蒜数额高达260万吨,实际上就反映出这种大蒜种植、销售大户的示范作用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种某一种农产品的高度聚集,给游资炒家造成了极大的便利 1。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这种示范作用能够给游资炒家提供一种炒作杠杆。如果没有这种杠杆,游资炒作大蒜就可能会需要投入好几倍规模的资金;而现在有了这种大户示范效应,游资就可以通过牵引领头羊的途径,用较少资金控制货源和市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尤其是在农村,过去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就表明这种示范效应大得很。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看着大户呢!”

不但如此,从发展趋势看,农产品种植、销售的这种示范效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2010年5月11日河南省杞县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大蒜节上,由于上一年一些本土和外来的大蒜经纪人在大蒜节上尝到了甜头,所以它们纷纷在2010年加大投入,从而使得这种大户示范作用得到增强,当场签约金额超过11亿元,比上年的9亿元增加不少。

农产品对物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某种农产品的价格暴涨对其他农产品价格会起一种牵引作用。例如大蒜、绿豆的价格暴涨就一定会引发大家对其他农产品价格会不会暴涨产生丰富联想,继而让全社会产生一种接下来要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

这种通货膨胀预期,又必然会拉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全社会物价水平的上涨,反过来又会吸引游资炒作,尤其是对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领域炒作的吸引力更大。

而外资越来越想进入我国,对我国农业和农产品领域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因为归根到底,我国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农业领域使用外资占国家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目前还不到2% 2。所以从这个数额看,今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领域吸引外资的比重会必然上升。

从好的方面看,在我国农业和农产品领域引进外资,可以弥补国内资金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并且还可以与此同时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优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从坏的方面看,国际游资在我国农业和农产品领域中的投入过大弊大于利,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蔬菜安全。所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

2 或许在为炒作大宗农产品热身

游资炒作小宗农产品,有可能是在为以后炒作大宗农产品热身。因为既然大家都是农产品,它们之间肯定会有许多共同之处,至少也会具有某种比价效应。游资炒作大宗农产品目前来看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这并不表明以后就没有这种炒作可能,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猜测,是基于以下价格比较效应:

(河南省)安阳县瓦店乡农民张青河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小麦一亩地一年犁地需要100元,化肥一次需要150元,一年2次,农药花费40元,种子30元,浇水100元,收割50元,共计620元。而小麦亩产800斤,每斤1元来算是800元,等于一亩小麦一年下来净收入180元。

而种植玉米一亩地的费用是:种子100元,浇水50元,化肥100元,收成是1000斤,按照1元一斤来算是1000元,净收益750元。农民一般是以秋粮玉米的收益作为成本来种植夏粮小麦,平均下来一年一亩地收益1000元左右,收益非常微薄 3。

从中容易看出,农民觉得种粮的性价比太低了。既然不得不种小麦,那就希望能找个合适的时机卖个好价钱、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再不然,如果有点能力就外出打工,至少每天也能挣个六七十元钱,比在家里种粮强多了。

所以相比而言,家中有人在外打工的农民家庭中,种粮收入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虽然国家对种粮有补贴,种三亩地一年能补贴200多元,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游资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先在炒作小宗农产品上“热热身”,可谓是“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从这种先把价格抬到一个比较高的价位,让后面的跟风者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看,颇有一点像股市炒作的风格,而这说不定也是将来游资炒作大宗农产品的前奏。

广东省徐闻县天健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庆透露:“大蒜价格暴涨与收购商囤货脱不了干系,去(2009)年东北收购商要与我合作大量储存大蒜,但我担心风险太高,所以没干。结果人家赚了上百万,因大蒜赚几百万的人比比皆是。” 4

所以在这个行业内有许多人坚信,2010年的大蒜价格炒作与2004年到2006年的价格飙升一样,属于一种“外资设局、游资推动、老百姓买单”的循环模式。最近几年来类似这样的操作方式在我国其他商品市场已经有所表现,其中最典型的是钾肥、铁矿石等与进出口有关的产品,更不用说这些国家没有储备、宏观调控无法干预到的农产品了 5。

2010年4月,在新疆从事棉花收购加工多年的温州棉商李长亮的大名频频出现在报刊上,几乎每篇关于温州游资进新疆炒作棉花的文章中都会提到他和他的企业,但李长亮本人却对此毫不知情 6。

一方面是媒体纷纷报道有上百亿温州游资流向新疆炒棉花去了,另一方面是文章中提到的消息来源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否认提供过这样的数据,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条消息是杜撰的,但温州游资到处在寻找投资方向却是事实。由于目前温州游资数额多达1万亿元左右,其中有1%的资金即100亿元左右流向新疆炒棉花,想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众所周知,浙江人历来具有极强的投资意识,所以当地的民间资本扩张非常活跃,也非常引人瞩目。就在2002年全国能源紧缺、煤炭价格飞涨的时候,温州游资流向山西收购了山西省差不多一半的煤矿;同一年,由于棉花产量减少、价格上升,温州马上就有30亿元游资进入新疆收购棉花;2006年商品期货市场走牛,温州游资就集体投向有色金属矿产;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50亿元温州游资立刻进入西部地区收购油井;直到2008年温州游资在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中损失几十亿元,在迪拜金融危机中投资几百亿元的房地产被套、至少缩水30亿元,在2009年山西省对煤炭产业整合中受到巨大冲击。

但毫无疑问,游资的特点在于“游”,哪里有投资机会哪里就有游资的身影,这是不用怀疑的。从这一点上看,当今后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巨大的上涨空间,游资就一定会出现在这个领域。

1 李攻:《金乡大蒜“神话”背后:高度聚集给炒作制造空间》,2010年5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下同。

2 《热钱轻易炒高农产品价格,成最有投资价值领域》,2010年6月12日南方农村报。

3 孙莹:《“暗战”夏粮收购:涨价预期下的“惜售”》,2010年7月6日财经国家周刊。

4 陈清浩、李晓芬:《农产品疯涨供求失衡?成本上升?游资炒作?》,2010年5月13日南方日报。

5 周治宏:《大蒜经纪人帮炒家年赚3600万》,2010年4月19日北京晨报。下同。

6 陈东升:《温州万亿民间资本期待法律导航》,2010年4月7日法制日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