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这并不是你心猿意马的理由。任何人的成功教子经验,都只能仅供参考。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才可能取得成功。
在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崇拜“哈佛女孩”培养模式的家长面前,有这样几点需要引起重视:
解放孩子,充分展现他的自由个性
中国的家长很容易走极端。如上所述,这位家长在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后,就“追着孩子念名著”、“强迫孩子学习”,其实这恰恰不是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要想通过这种扼杀孩子自由个性的方式让孩子成才,无异于缘木求鱼。
现代社会特别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成功的孩子必定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孩子是很可怜的,将来要做一个小职员可能还行,如果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很成问题。
所以,家长应当明白,教育孩子成长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根本的一条是解放他们的自由个性,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够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些,都是发展孩子个性的重要方法。
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那些想把孩子培养成“哈佛女孩”的家长,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远大目标,千方百计、煞费苦心,让一个才五六岁的孩子就整天学英语、背唐诗、弹钢琴、读名著、学跳舞、打网球,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任何自由活动时间。这种过度教育下的孩子,即使离“哈佛女孩”近了,也会因为缺乏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而痛苦不堪。
与其说这是教育孩子,还不如说是摧残孩子。对此,专业从事教育科研的部门看得更清楚。
2002年2月,一名自称外地某医学研究所负责人的人,三番五次找到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姜宏德所长,称自己想邀请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来青岛作几场“哈佛女孩家庭教育经验报告会”。为了能够体现报告会的“正规性和科学性”,希望能以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名义主办。当即就遭到他的婉言谢绝。
姜宏德先生认为,举办这样的报告会肯定有市场,收入也一定不错,可是作为教育科研机构绝不会参与此事,更不会以“成功家庭教育经验”的名义去误导家长。
因为归根到底,“哈佛女孩”的成功只是教育上的个别案例,并不适合于其他孩子。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家庭生活背景、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特点,千万不要照搬照抄别人的所谓“经验”,否则反而会伤害孩子。
为此,青岛市教育局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举办诸如“高考状元”、“学习尖子”、“哈佛女孩”等报告会,以免误导家长和中小学生。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无数实践证明,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能够比较轻松地培养出“哈佛女孩”来。
属猴的湖南女孩陈元,从小爱动、爱闹,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为此她小时候没少惹祸。令人羡慕的是,她的父亲对她与众不同的个性发展从不责备,相反却总是尽量尊重她的兴趣,巧妙加以引导。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陈元从漫画中熟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在电子游戏室里学会了电脑。直到她1997年8月被保送北京大学物理系后,这些才能还在学习中体现出来——她是北京大学《红楼梦》研究会会员,被人誉为“古典文学”才女;她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对漫画、对明史人物的见解,让许多北大文科生汗颜;她在电子游戏中练就的本领,让她成为“网络高手”,并在网上举行的“新千年阳光女孩”评选中一举夺魁;她对天文物理的偏爱、对英语的兴趣,都或多或少与这些在旁人看来似乎不经的淘气游戏不无关系。她认为,“各种事情都是融会贯通的,没有必要刻意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是她的解释。
2000年末,陈元将10份留学申请资料发往美国,2个月后她陆续收到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8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它们无一例外提出了学费、生活费全免的优厚条件,有的甚至还寄来往返机票,让她去学校参观后再作定夺。
2001年6月,陈元赴哈佛大学攻读天文物理博士学位,成了真正的“哈佛女孩”。
可是容易看出,陈元在中小学阶段所走的一条路,正是现在许多想培养“哈佛女孩”的家长所竭力反对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破除迷信,批判地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
家庭教育是天下最大的学问。怎样培养孩子成长,是古今中外无数教育专家和家长绞尽脑汁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不可能看了某一本书就会豁然开朗,更不可能有一种通用的教育模式。
所以,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无论是看书也好,听报告也罢,如果想开拓一下思路确有必要,可是如果想照搬照抄,没门。更不要忘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古训。
因为你从中学不到完全符合你家庭教育环境的真经。即使是他人介绍的“成功经验”,也是在“成功”之后才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更何况,说不定还是“无心插柳”、根本就没有任何经验可言呢?
例如,在目前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如果你的孩子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比别人花更大的功夫去读、去背、去做习题。所谓“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即是如此。
明白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即使是最著名的中小学,为了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采取的方法也无不是加大题量。老师的高明之处,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教学经验更丰富,更善于用较少的时间和作业量、更合理的教育方法,来发掘每个人的学习潜力,而又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离开了考试这根杠杆,他们同样一筹莫展。
可以说,目前初中生和小学生所参加的各种考试,考的基本都是记忆力。只要多读、多背、多做习题,考试时就会见多识广、熟能生巧,得分当然就比别人高。这就是所谓学习成绩上的脱颖而出。即使是高考,至少也有80%考的是记忆力。
也就是说,任何一道题目,如果原来你就做过(即所谓的猜题、压题、熟题),这时候的正确率就会有充分把握。至少答题时间会大大缩短,为做后面的陌生题目留足宝贵时间,从而带动整张考卷分数的提高。
家长在大庭广众下听到的家庭教育经验,基本上是“学中玩、玩中学”,同时不忘强调他们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就把听课的家长引入了一个误区——“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又怎么可能呢?
就拿“轻轻松松上哈佛”的那些“哈佛女孩”们来说。哈佛大学作为世界著名大学,如果能够“轻轻松松”就被录取,那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个孩子是天才。
因为他(她)天资聪敏,所以能够轻轻松松、不费多大劲就能上哈佛大学。如果他(她)不是“天才”,那么只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功夫,同样有可能在这种国际水平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但这时候也就谈不上“轻轻松松”了。
如果不是“天才”,又在“学中玩、玩中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轻轻松松上哈佛”的。毕竟,这不是随机选号的彩票中奖。
就好像哪位奥运冠军说,自己不是“天才”,也没有经过刻苦训练,只是经过了玩儿似的训练,就“轻轻松松”得了个奥运冠军,你会信吗?
那么,这些作报告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来,这是一种形势需要,也是一种报告技巧。
目前到处都在宣传学生“减负”,如果他不这样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味宣扬如何刻苦学习,甚至建议大家“头悬梁、锥刺股”,必定会招致相关部门干预,这样的报告就出不了台,也出不了书,他也就赚不了钱;如果他宣扬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那么他的家教经历就成不了“普遍经验”,就没有推广价值,同样卖不出门票,这样的报告会也就无法取得轰动效应。
所以说,望子成龙的家长如果要从这样的报告会中听到真正的教子经验,应当用头脑好好思考和分析一番。
别人说什么你都敢相信,不但幼稚,而且很容易误导孩子。
因材施教,这是家教成功的前提条件
家庭教育的成功,并不必然表现在读书上。
在过去,某人的孩子如果能考上一个中专、马上把农民户口转为居民户口,都要轰动整个乡村;如果能上全国重点大学,就更了不起;如果能去国外留学(不管读的是不是“野鸡大学”),那就更不得了。然而,任何教子成功的个案都不具有普遍性,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只看上什么大学。
更何况,一个孩子的成功,并不全是家庭教育的功劳。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家庭教育充其量只是孩子成才的外因之一。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在同一个家庭,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兄弟姐妹,为什么有的上了名牌大学,有的却初中毕业还勉勉强强、最终成为流氓阿三?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教育都必然是因材施教。如果有人想按照某本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做,99%都要希望落空。因为每个孩子的志向、智商、兴趣、爱好、特长、生长环境各不相同,怎么可能用同一种方法来进行教育呢?如果真有这样的方法,决不会被诺贝尔奖所遗忘!至少,国家教育部也会全力推广的!
正如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汤玫捷同学,在2004年末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免费获得每年4.5万美元全额奖学金后所说:“我不会去写一本类似《哈佛女孩》的书。因为进了哈佛并不等于成功,我只是比较幸运罢了。成才是没有公式的,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是轰轰烈烈的。你最好是看我的故事,想你自己的事。”
少年奇才罗晓峰的经历,同样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武汉大学智力技术开发中心的罗耀先老师,经常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学。每当此时,他总喜欢把孩子带上,陪着他在各地巡游。罗耀先发现,这种游学效果对孩子非常有帮助。
早在儿子罗晓峰2岁零8个月时,他就跟着父亲出了一趟远门。在40多天时间里,罗晓峰感受到无穷的新奇乐趣,注意力和观察力得到极大训练。至今,罗晓峰已到过全国20多个城市。
罗晓峰4岁时就在小学注册了学籍,把课本领回家自己看。8岁时进中学,初一、初二时学习都很一般,在校时间加起来不到1年。
罗晓峰在家里自己看书。看累了就玩,玩够了再看。玩的内容有下围棋、踢足球、打电脑、练太极拳,要不就跟着父亲在全国各地旅游、讲学。只有遇到疑难问题时才到学校去请教老师,属于一种标准的“函授学习”。
罗耀先认为,自己的孩子绝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每次外出旅游、看日出日落,孩子虽然懂得不是很多,可是由于他大脑中储存了大量信息,增加了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所以一旦后来读到书上的相关知识时,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
就这样,罗晓峰边玩边学,14岁考上武汉大学,同样轰动一时。
看了罗晓峰的成才经历,你大可不必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验一番。上面已经说了,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因材施教才是正途。
望子成龙,不如望子成器来得实在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你知道什么是“龙”吗?
传统观点认为,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有鳞有爪,能飞能游。凤是一种传说中的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遗憾的是,谁也没有见过龙和凤究竟什么模样。
既然如此,家长又为什么要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那种只有传说中才有的玩艺呢?
也有人说,龙是古代帝王的一种象征。孩子能当“皇帝”,做父母的当然荣耀之至。可是一国只有一君,现在也不是“古代”,要想复辟到过去简直是痴心妄想,这样的龙永远做不成。
自古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就是说,家长要让孩子成龙成凤,首先你自己得是龙是凤,否则就是生物变异,就是蛮不讲理。
说到这里,绝大部分家长已经泄了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不过是对孩子的一种美好愿望嘛!”
回答正确。既然如此,那就让它只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吧——龙飞凤舞固然遒劲有力、龙肝凤髓固然极其珍贵、龙吟凤哕固然舒卷激昂、龙凤呈祥固然吉祥如意……可那毕竟都是海市蜃楼,谁也没有真正见过,又何必非要当真呢!
真正需要当真的是,望子成器——“器”者,一切有用之物的统称也。它可大可小、可圆可方、可精可粗、能屈能伸,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望子成器并没有降低对孩子的期望,相反,却更实事求是——因材施教、量才录用,方能真正成才。至少,它比成“虫”的结果要理想得多,更不至于因为望子成龙“望”过了头而酿成悲剧。
家长有了一个望子成器的清醒头脑,就会发现,虽然目前书市上的家庭教育类图书种类繁多,而且层出不穷,如既有经典的《爱的教育》,也有现代版的《家长不可不知的36个关键词》;有的呼吁《千万别管孩子》,有的却主张《孩子不能不管》……包括本书在内,它们都只是传达一个同样的心声: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健康成长。至于其中哪些经验对你有用,需要擦亮眼睛。
俗话说,“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趾头知道。”哪种教育方法(鞋子)最适合于你的孩子,你和孩子(脚)应该最清楚,不应该也大可不必为了某双鞋好看而削足适履。
孩子是一块什么样的料,你自己又具备什么样的“雕琢”工艺,你自己最清楚。这方面应该完全因材施教、客观对待、适度要求,没有必要盲目攀比和迷信。
例如,正常孩子之间的智商高低相差并不大。先天的遗传因素客观存在(否则当初你在找对象时,也就用不着为了找到一颗优秀种子而挑挑拣拣了,在茫茫人海中,随便找一位具有生育能力的异性结为夫妻就行了呗),但是对于高级动物——人——来说,这种遗传因素的差别绝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后天努力和家长的栽培。
这种努力和栽培的理由,就在于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种潜在能量等待挖掘。家庭教育的作用,无非就是善于发现并调动起孩子挖掘自身宝藏的积极性。
打个比方说,这种宝藏是煤。在每个孩子身上,煤的分布区域是有差别的,有的埋得很浅,很容易挖掘(有的甚至就在地面,不用你挖掘,它就会自燃);有的埋得很深,而且很难挖(在挖掘过程中,还很容易发生瓦斯爆炸、透水等安全事故)。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这种宝藏等待挖掘,而且蕴藏量非常丰富。
家长能够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应当是帮助孩子找对宝藏的藏身之处,并且找到挖掘路线,不要挖错了线路、挖得支离破碎,更不能背道而驰、越挖越远,以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提前废了这口矿井。
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尤其是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长对于家庭来说更是唯一的一次性的。错过了这个成长周期(挖掘宝藏的最好时机)的良好教育,这个丰富宝藏就很难挖掘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开发了。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家长并没有错过这种开发时机,而是急功近利、乱挖一通。别人在这个地方挖到了宝藏,他也希望在同样的地方能够挖出宝藏来,根本忽略了“地形”的不同。
【名言】
孩子才能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貔貅时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机买卖……
——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