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任何产品都应该“应市而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可是对于农副产品来说,却往往是错季销售能够“错打错赢”。为什么?因为它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主要的是以下两方面:
错季销售同样要讲求质量
相对于过去来说,由于目前运输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农副产品尤其是蔬菜的流通渠道十分畅通,所以,错季销售农产品的优势也在不断减弱。在这种情况下,错季销售要想保住优势,就必须在提高农副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大凡错季销售的农副产品也是错季生产的,说穿了,是在人工环境(如蔬菜大棚)中生产的。在这种环境影响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一般无法适应自然生长规律;再加上为了赶季节销售,一些种植户纷纷人为地采取催熟措施,从而使得错季销售的农副产品质量下降(如蔬菜的风味较差等)。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要提倡适地栽培,并不是什么都能错季种植;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尽量避免滥用生长激素、盲目抢早。与此同时,要加快发展工厂化生产,通过科学控制温度、光照、水、肥等因素,提高产品质量。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错季销售的农副产品价格差会越来越小,但发展潜力仍然很大,而且可以说永远存在。
例如以错季种植的蔬菜为例,平均每亩地的蔬菜效益仍然可以达到1500~2000元。尤其是无公害蔬菜,出口时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从1995年至今,我国蔬菜出口量每年都以20%的发展速度递增,错季蔬菜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
错季销售要错得恰到好处
有人把错季销售简单地理解为“冬菜夏卖”、“夏菜冬卖”,虽然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但至少不是十分科学。因为归根到底,其中有一个“最佳时间差”问题。换句话说是,错季销售要“错”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天津市西青区农民李庆海,虽然只读到小学二年级,这方面却是个行家里手,错季销售掌握得非常准。
例如,他在多年种地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种菜经:瞄准市场、提前育秧,赶在蔬菜上市高峰前卖,获得最佳上市时间。
他介绍说,当地种菜一般是先种芹菜、再种圆白菜,后种冬瓜、黄瓜等。这本来没什么稀奇,可是他的秘诀是:把第一关种芹菜提前一个月育秧,马上就能产生不同效果。
因为提前一个月育秧,就意味着可以提前一个月收获,而这一点时间差,能够在不违反蔬菜生长规律的前提下,抓住市场空隙,使蔬菜卖出好价钱。而且“一步赢、步步赢”,之后种植的蔬菜也都会比正常蔬菜上市时间提早一个月,每一茬都能比别人多赚钱。
仅凭这一招,李庆海在他1个40米的大棚、2个80米的蔬菜大棚中,亩产蔬菜年收入达2万元,成为有名的富裕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