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怎样把农副产品卖到国外去(1 / 1)

农副产品销售本来是不应该有国界的,就像穷乡僻壤的山村小店,照样能见到外国产品一样。不过,由于大多数农副产品都有保鲜问题,自身价值不高、长途运输费用又贵,所以并不具备走出国门的现实条件。但有一点十分明确,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副产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过去,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以来一直被国有大企业垄断,现在既然放开了,有机会当然要在国际商业舞台上一展身手。例如日本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一般要比北京市场上的蔬菜价格高出6~25倍,利润空间可想而知。当然,他们对蔬菜的药残和细菌检测要求十分严格,一旦测出其中有一项不达标,就不能进入市场。

那么,怎样才能把农副产品卖到国外去呢?这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款式对路

只有款式对路的产品,才会受到国外消费者欢迎,这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款式不对路的产品,送给别人可能还不要,又怎么让人掏钱包呢?也许普通农民并不一定有条件、有机会、有实力去国外实地考察,了解哪些产品款式对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媒体尤其是新闻了解国外有关资料。

产品冷门

所谓产品冷门是对外国人、外国市场而言的。你坐在家中,怎么知道哪些产品在国外是冷门呢?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凡是中国原产或中国特色浓的产品,对外国人来说就一定冷门,例如中国丝绸、中国陶瓷、烟台苹果等。

除此以外,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外就具有价格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挑选一些根本不值钱的下脚料如玉米皮、草藤等,精心加工成服饰工艺品,呵呵,外国人喜欢得不得了,抢着掏钱给你呐!

绿色产品

国外市场对农副产品的“绿色”要求很高,所以要尽量选种品质优良、营养独特、价格有竞争力、具有保健作用的农副产品供应国外市场,只有投其所好,才能取得高效益。

例如,符合上述条件的特种蔬菜,在日本市场上就一直俏销不衰,每年出口量递增10%以上,主要品种有:

[1]紫苏叶。日本人喜欢用紫苏叶卷生鱼片蘸调料吃,每年需要进口20亿片,而我国的出口量不到其中1/10,缺口很大。尤其是每年3、5、8、12月要货急,供不应求。

[2]苦瓜。这是日本人的一道常用菜,每年的进口量都要在几万吨。

[3]甘蓝。我国出口到日本的甘蓝,每公斤价格在人民币3元以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蔬菜创汇新亮点。

[4]山药。日本市场对于山药的年需求量逐年递增,而且价格不菲,尤其青睐我国秦岭以南及长江中下游产区的品种。

[5]青花菜。它营养成分齐全,而且含量极高,所以日本人特别喜欢。例如,它的胡萝卜素和钙含量,分别是花椰菜的43倍、11倍,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高4倍。

[6]牛蒡。牛蒡含有多种特殊营养物质,具有健脾胃、补肾壮阳、降低血压、防止中风、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需求量非常大。

[7]萝卜丝。小包装萝卜丝进入日本超市后,售价大约为每公斤人民币16元,属于一种大众消费品,所以能跑量。

借台唱戏

农副产品进入国外市场后,总得有个地方销售吧?有人说,我在城里销售土特产,连一节柜台也租不起,更何况“租外国人的柜台”呢?实际上这也不难。

最简单的办法是,可以通过熟识的外国人牵线搭桥、赠送样品、代销产品。只要上面打上自己的联系电话,就能起到变相宣传作用,自然而然就有国外消费者找上门来,到那时市场就真正打开了。

联合作战

一家一户一个人,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可能会势单力薄,如果大家联合作战,或者通过当地协会组团销售,就会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给外国消费者造成一种声势,“我们是有实力的”;另一方面,可以摊低销售费用。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组团应该优势互补,决不能“窝里反”。

了解国情

了解市场行情本是产品销售的必修课,可是对于要进入国外市场的农民来说,这一点更重要。

尤其是许多国家对中国产品的进入有许多限制,条件非常苛刻,即使大型企业要想进入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知难而退也是一种策略。完全可以选择政策相对宽松、相对容易进入的边境贸易,既能流通人民币,赚钱也不一定少。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缅甸、泰国边境以及中俄边境的自由贸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