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当青壮年外出打工时,农村剩下的尽是老人和孩子,有的村庄甚至见不到一个年轻人。目前我国大陆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高达11.03%,绝对数超过1.44亿(2005年11月1日0时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在这种大趋势下,创办农村养老服务正逢其时。而且因为它利国利民、为政府解忧排难,所以能得到政府支持。而作为企业化服务项目,它也一定能给创办者带来经济回报。
农村养老服务大有市场
在北京市双桥农场,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妈妈名叫祁淑玲。1989年,正当她在教育岗位上事业有成时,丈夫突然中风,她不得不办理内退手续,全职照料丈夫。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一双子女对父亲也是关怀备至。2006年春节期间,考虑到父亲只能躺着,孝顺的儿子专门买了一辆特制面包车,全家4口人驱车往返4000多公里,历时19天,一圆68岁的老父亲回福建泉州老家看一看的夙愿。
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每年新出现的中风患者超过2000万。我国中风患者总人数约为515万~744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要知道,中风后存活的病人,60%~80%具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给无数家庭造成巨大负担。除此以外,还有因车祸、工伤等意外事故造成的病人100万,其中60%有神经肌肉功能损伤,因为缺乏康复训练条件,正在沦为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
上述对象都是农村养老服务的主体。除此以外,还有空巢家庭的老人、子女工作忙或不愿意赡养的老人、不愿意麻烦儿女甘愿独居的老人、贪图农村空气清新自愿住在农村的城市老人,也都是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客源。
农村养老服务亟待开发
农村养老服务有着广阔市场,有志者可以在这方面捷足先登。
南京市的黄恩梅,以前和丈夫开一家饭店。1996年公公患重病卧床不起,婆婆又患老年痴呆症,儿子还小,一家老小都要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回来照顾老人和孩子。
有一天,她从广播里听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也是因为中风卧床13年,母亲是照顾父亲劳累过度随他而去的,感慨良多,萌发了开一家农村养老院的想法。
为此,她倾家**产投资几十万元,在四面环水、空气清新、很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江心洲,建造了慧恩老龄休闲中心。
老年公寓建成后,36个房间只有3位老人入住。为了寻找客源,她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在全市巡回宣传,半年间散发了10多万份宣传单,效果并不好。
后来她走进南京电台,在《午夜心桥》做了一期关于养老的节目。当她凌晨4点节目结束走出电台时,门口聚集着因为打不进电话而守候在外面的10多位老人,纷纷向她咨询问题。第二天更有上百位老人亲自前往养老院咨询,许多人看到这里环境如此之好,当即就决定住下来。
很快,36个房间住满了,许多老人催促她赶快盖第二期房舍,甚至掏出钱来要求参与投资。
农村养老服务形式多样
创办农村养老服务,除了直接开办养老院以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各种形式:
[1]政府购买服务。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尤其是农村“五保户”,可以由“政府购买服务”,采取“1+2”的居家养老模式:“1”即提供生活照料;“2”即经常上门探访、心理疏导。同时在这些帮扶老人家中安装“呼叫器”,老人有事只要一按按钮,信息平台就可以立即前来提供所需家政维修、接送洗澡(上门助浴)、陪送看病、买东西乃至联系外地子女等服务。
[2]售房养老。有些子女无力或不愿意赡养老人,而老人又有房产等大宗资产,就可以采取将老人住宅的产权出售给特定机构、依靠出售该住宅的余值来养度老人余生、身故时将住宅使用权移交给该机构的方式,解决养老问题。
[3]异地养老。现在有许多城市里的老人,希望在空气新鲜的农村度过晚年;也有许多老人喜欢候鸟式迁徙,冬往南、夏往北,或者结伴而行、成群而居,这方面都可以满足要求。
[4]模拟家庭。由养老院和部队、学校等单位结成对子,每年举行“认亲”大会,“出租”爷爷奶奶,新建“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在一起吃饭、郊游、联欢,以弥补老人的亲情“真空”。
农村养老服务盈利技巧
创业的目的在于盈利,而盈利需要有技巧。专家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资回收期较长,盈亏临界点在入住率70%。经验表明,当入住率超过70%时就能盈利,当入住率低于60%时会导致亏损,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入住率。
例如,天津市有位下岗女工租赁单位招待所创办的养老院,开办4年来一直爆满,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在许多老人的要求下,她不得不开办第二家养老院,总床位已达200张。
而上述黄恩梅的养老院,占地面积也已达到52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内设标准老人住房100间、入住老人100多人,接待短期入院及渡假老人2万多人次。接下来,她还准备调整结构,在新盖的1000多平方米面积中开辟专区,专门接收那些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