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先正心,好心态是人生进修之梯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1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
2.忿懥(zhī):愤怒。
3.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儿。焉,相当于“于是”。
译文
经文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心中有愤怒则不能端正;心中有恐惧则不能端正;心中有偏好则不能端正;心中有忧虑则不能端正。
一个人的心思如果不在它应该在的地方,那么他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见声音;虽然在吃,却尝不出滋味。
这就是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解读
这一章解释正心。正心是诚意之后的修身阶梯,是大学开始的第一个步骤。
人都具备各种情感,欢喜哀伤恐惧愤怒焦虑烦恼……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情感情绪就很容易成为修身学习的阻碍。
因此,在做到了“诚其意”之后,还要做到“正其心”,以端正的心思和理性的态度来驾驭感情,控制情绪,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方能进行良好的学习。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如果放纵自己怠惰随意的自然心性,东看西瞅,三心二意,思绪飘忽,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业上也自然就难有收获。正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范仲淹以天下为先
北宋初年,范仲淹出生于江苏徐州,第二年父亲去世,母亲谢氏贫病孤苦,带着襁褓中的他改嫁到山东朱家为妾。
二十三岁那年,范仲淹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学习。求学期间,范仲淹始终坚持一种贫苦简朴的生活,每天早上煮一锅米粥,等待粥凉凝结之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搭配一点腌菜,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划粥割齑”。
曾经也有家境富裕的师长和同学怜惜照顾,因为范仲淹对银两坚辞不受,便送一些鸡鱼牛肉之类给他吃,可是最后人们发现这些东西他虽然好意难却收受下来,却从未吃过一口。范仲淹解释说,自己并非出于清高之心不肯吃,而是不敢吃这些美味的食物:“我已经习惯了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而且,吃了这些佳肴之后,我的心里若是老想着这些美味,书也就读不成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轰动全城。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随争先恐后的人们去看皇帝。可是,只有范仲淹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看哪,千万别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了。
第二年,他便得中进士,在参加御试时,第一次看见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与滕宗谅等人一起荣赴了御赐的宴席。此时,范仲淹二十七岁。他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公元1028年,范仲淹在晏殊举荐下做了秘阁校理。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此后历经仕途起伏,他屡次因功拔擢,又屡因忠直被贬,他曾三次由京官贬至地方。
第一次被贬山西。很多一同为官的朋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啊!”
第二次远放江外,去做睦州知州,并且是由朝中派人押他即刻离京。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
第三次乃为范、吕之争。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最终的结果,不仅范仲淹被贬,连同支持范仲淹以及为他说话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一众正直之臣纷纷被流放边远荒僻之地。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是寥寥无几了。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道:“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公元1038年起,党项族建西夏国,频频犯边,而宋将无能。朝廷几经商议决策,最终征召范仲淹进京恢复旧职,派遣边疆。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匆匆进京面辞仁宗之后,便挂帅赶赴延州。
范仲淹戍边期间,不仅稳定了西北边疆局势,而且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西北军中也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从西夏叛宋开始,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他不仅将范仲淹、欧阳修以及其他众多忠良之臣调回京师,而且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范仲淹在宰相任上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革新。
然而,反对革新的势力十分强大,他们甚至罗织谋逆罪名诬陷革新重臣石介和富弼。宋夏之间也已正式议和,政治危机,大略消弭。
公元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他被调作那州知州。
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这年的冬天。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做知州。正是在邓州期间,范仲淹应被贬岳州的滕宗谅之邀,写下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人生暮年,忠直被谤,几经起落,他毫无哀怨之言,依旧慨然抒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公元1052年,范仲淹六十四岁,被调往颍州,他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仲淹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