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阙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应我,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译文】
一个叫“知”的人来到北方的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请教你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能符合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没有得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又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又向狂屈问了一遍,狂屈说:“唉,我知道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我会告诉你。”可是狂屈正想说,却又忘记了本来想说的话。
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答案,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黄帝说:“无思无虑,才能懂得道,无处安身、无所行动才能符合于道,无所依从、无所方法才能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正确的,狂屈接近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大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言传,德无法称述。讲仁爱需要有所作为,讲道义需要有所亏损,而讲礼仪则需要有所虚饰。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能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能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能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能有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根’。所以说,‘得道之人每天都要清除伪饰,清除再清除直至无为之境,到了无为之境也就没有什么可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难吗!如果轻轻松松就能回归根本,那只有得道之人才能啊!
“生是死的伴侣,死是生的开始,谁能了解生死的始末呢!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相随的,那么对于死亡我有什么好忧虑的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只是世人把自以为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自己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腐朽的,而腐朽的东西可以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化为腐朽。所以说,‘贯通整个天下的,只不过是一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的同一性。”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想告诉我而又忘记了。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道。”
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接近大道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时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译文】
天地有至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有明显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变化有定规但却无法谈论。圣哲之人,探究天地至美而通晓万物之理,所以“圣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有所作为,这是因为明白了天地之道。
大道神明精妙,顺应万物变化;万物或死、或生、或方、或圆,无人能知晓变化的根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都自古存在。“六合”囊括巨大,却无法超出道的范围;秋毫之末算是最小的,却无法比道更为精细。宇宙万物以各种姿态时刻在变化之中,阴阳与四季按序列不停运行。大道浑沌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无形,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译文】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一定得有什么具体的地方吧。”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么卑微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屎尿之中。”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了。
庄子说:“先生所问,本来就没有问到本质上。司正和司获向市场管理官员询问猪的肥瘦情况,市场管理员说,踩猪腿的部位,下面的部位都这么肥了,那猪的全身还会不肥吗?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中寻找道,万物皆有道。大道无处不在,使用再大的言论来说也是这样。‘周’‘遍’‘咸’这三种称谓,说法不同但它们的实质却是相同的,它们的意旨也是统一的。让我们一道游历于虚无之境,视万物为统一,论大道之无穷!让我们一起率性无为吧!这样便能恬淡而寂静!广漠而清虚!调谐而安闲!我的心志早已虚空宁寂,我随自然而至,不知要去到哪里;去而复返,也不知要停在哪里,我在人世来来往往,却从来不想最终的归宿;徜徉在虚旷的境地之中,虽有大智之人,却也不知大道的终极。主宰万物的大道与万物本身相互融合,没有具体的边界,而事物之间的界线,无非是具体事物的差异而已;没有差异的区别,也就是表面有差异而实质并没有差异。人们所说的盈满、空虚、衰退、减损,万物可盈满或空虚,而大道不会盈满或空虚,万物可衰退或减损,而大道不会衰退或减损,万物有根本或末节,而大道没有根本或末节,万物可积聚或离散,而大道却不会积聚或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