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译文】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追求对于生命无用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保养身体,必定先得备足各种物品,可是物品充足而身体却没有保养好的情况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先使生命不脱离形体,而形体没有死去生命却已死亡的情况也是有的。生命的到来不能推却,生命的离去无法挽留。可悲啊!世俗之人认为保养身体便可保全性命;然而保养身体真不足以保全性命,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事值得去做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又不得不做,那么操劳和辛苦也就无法避免了。
想要身体不那么操劳,不如忘却世事。忘却世事就不必那么辛苦了,免除了身体的辛苦就会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就会与自然一道生存变化,与自然一道生存变化也就接近于大道了。为什么说世俗之事应该抛弃,而生命之事应该遗忘呢?因为抛弃了世俗之事身体就不会那么劳累,遗忘了生命之事精神就不至于亏损。身体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本还原,就能跟自然融合为一体。天和地,乃是万物的父母,阴阳二气一旦结合便形成物体,物体一旦离散又成为新的物体产生的开始。形体保全精神不损,这就算随自然的变化而变;精神修养得极高了,就会回过来跟自然相辅相成。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灵巧啊!有什么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是有些门道。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放两个弹丸而不会坠落,那么粘蝉就很少失手了;练到摞起三个弹丸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弹丸而不坠落,粘蝉就会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我在粘蝉的时候,立着犹如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众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决不因纷繁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用心不分散,就是精神高度凝聚,不就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嘛!”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觞深过渡,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你这技巧能学得来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善潜水的人,那他就算没见过船也会驾船。’我又问他如何学习驾船他就不再回答我了。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水的习性。至于那善潜水的人不曾见过船就能熟练驾船,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所以船翻在他们眼中就像车子倒退一样。翻船和倒车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还会不从容自得吗!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而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