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1 / 1)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1]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2]而不远徙。虽有舟舆[3],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4]之。使人复结绳[5]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什伯:各种各样,形容极多。

[2]重死:看重死亡,引申为看重危险的事。

[3]舆:车子。

[4]陈:同“阵”,列阵、陈列。

[5]结绳:没有文字之前,古人采取结绳记事的方法。

[6]俗:生活、习俗。

【译文】

应使国家变得小一点,人民少一点。使百姓有丰富繁多的工具但用不上,使百姓重视危及生命的事而不迁徙到远方。即使有车有船,但也没有人去乘;虽然有铠甲兵器,但也没有用武之地。使百姓恢复结绳记事的方法,让他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服、活得快乐。能望见邻国,彼此还能听到对方的鸡犬鸣叫,而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来往。

【阐释】

本章中,老子用理想的笔墨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图景,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规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或社区,或者说是一个人数较少的群体,一个偏向自然性的国家。人民在一个偏向自然性国家的生活图景这样的:自给自足,生活安定恬淡,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民风淳朴敦厚,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徙谋生。而“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为民规避利益冲突,进而不引起外乱。这是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动乱和政治黑暗的不满。

老子看到,人的聪明才智是动乱和苦难的根源,所以提倡不使用巧妙的工具。这当然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但也否定了进步。在很多时候,人类的进步就是在背离自然本性,就是在异化。如果有一种进步可以使人民生活得更快乐、更舒服,老子一定是赞同的。自然和异化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者在人类身上取得平衡。老子所取的平衡点看起来是比较低级的,但他的期望是非常高级的。

这和“道”一样,“道”本身是非常低级的,也是非常高级的。人人产生于“道”,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远离“道”,但又时时刻刻期望回归“道”。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也是这样。老子写《道德经》阐明了“道”的本性,并期望人类在行为和思想上都回归“道”。老子说了最真实的实话,但已经违背了“道”,所以只好在写完《道德经》后,隐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