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大怨,必有余怨,安[2]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3],而不责[4]于人。有德司[5]契,无德司彻[6]。天“道”无亲[7],常与[8]善人。
【注释】
[1]和:调解。
[2]安:怎么。
[3]左契:古时借贷的凭证。分左右两片,左契由债权人保管,上面刻着负债人的名字;右片相反。
[4]责:讨债,求。
[5]司:掌管。
[6]彻:周朝的税制,十收其一。
[7]无亲:没有亲疏之分。
[8]与:给予、帮助。
【译文】
调解很深的仇怨,必定会留下小的抱怨。这怎么算是做好事呢?所以,圣人拿着借据,却不向人讨债。因此,有德的人掌控借据,无德的人掌管税收。尽管自然之道没有人类的情感,但它却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阐释】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难道手里拿着借据去要账就会结下仇怨吗?当然不是。老子的意思是,只有没有借据还去要账,才会结下仇怨,也就是下面说到的“司彻”——那些掌管税收的人。收税的人,只是遵从法令去收税,君主的权威就是那个借据。而君主无缘无故地就向百姓收税,这就会造成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构怨于民。当百姓无力交税,国家就会用法令强行收税,这是在用法律箝制百姓,激化矛盾,最后变成大怨。
本章是在警告统治者不要一味向百姓索取,蓄怨于民,而要向圣人一样,只施恩不图报。统治者不施恩反而索取,横征暴敛,当然会与百姓结下仇怨。
不索取而施恩是善举,施恩而不图回报是上善之举,圣人当然能够做到。圣人可以是善人,但善人未必是圣人。圣人无需回报,善人也许需要。所以老子最后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句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人格化的说法,他是在给善人一个巨大的安慰,而真正回报、帮助善人的,还是他恩及的人民。人民回报善举,这才符合天道。事实上人民一定会回报善举,因为人人心中有“道”,人人受“道”的支配。是“道”在支配着人们“常与善人”。那为什么凡人没有成为圣人呢?因为凡人只是有“道”,而没有悟道、行道,还在物欲和得失之中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