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1],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2],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1]言:多言。
[2]分:同“纷”,纷扰、纷乱。
[3]玄同:玄妙的混同,因为同于“道”,所以玄同。
【译文】
智者不会多说话,多说话的人没有智慧。堵住嗜欲的孔穴,关闭嗜欲的门径,挫平锐气,解除纷扰,混合光彩,混同尘土,这就是与道大同的玄妙啊。所以,玄同的人不会太亲近,也不会太疏远;不会获得他太多的利益,也不会受到他太多的危害;不会被他过多尊重,也不会被他过多轻视,因此这样的人是天下的贵人。
【阐释】
本章内容与其他篇章有重复的地方。“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是致和的方法。老子认为,体悟大道就要抛弃耳目口鼻心这五官的作用,要内心宁静扫除杂念,达到不听不视、无思无虑的状态。这可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不过,“道”又和禅学一样,有时可以顿悟。
“和光同尘”就是玄同。“和光同尘”本就出自《道德经》,现在的意思是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有人用“和光同尘”来比喻同流合污。前者是老子的本意。“和光同尘”是一个人修为的最境界。在佛家文化中也有“和光同尘”的说法。和光同尘的人,一定是与他们心中那个最大的、最终的神合二为一了。他也许不和神仙、佛祖一样超然物外、法力无边,但至少是天真纯洁、质朴无华、诚恳善良、无欲无求、宁静安详的,就像一个婴儿。最重要的是,要是常态。有的人偶尔也能和光同尘,但只是一瞬间的功夫,因为他修炼不够。
与其说和光同尘的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不如说他“可得而亲,亦可得而疏;可得而利,亦可得而害;可得而贵,亦可得而贱,始终为天下贵”。老子就是一个和光同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