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1 / 1)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1]不殆。塞其兑[2],闭其门,终身不勤[3];开其兑,济[4]其事[5],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6],复归其明,无遗身殃[7]。是为习[8]常。

【注释】

[1]没身:终身。

[2]兑:指口,引申为孔穴。

[3]勤:劳作,引申为劳累。

[4]济:增加。

[5]事:指情欲之事。

[6]前面的“明”是向内透亮,此处的“光”是向外照射。

[7]殃:灾难。

[8]习:通“袭”,沿袭。

【译文】

世间万物都有了“道”这个起点,就把“道”作为万物的母体。知道了万物的母体,也就知道了谁是“道”的儿子,儿子再去守住它的母体,这样终生不会遭遇危险。堵住欲望的孔穴,关闭欲望的门径,这样终生都不会劳累。打开驿动的孔穴,增加欲望享乐,终生无药可救。能看到细微的地方叫作明,守住柔弱特性叫作强。用目光观察世界,用自省观察内心,这样就不会留下肉身的灾患,就是沿袭了不变的大道。

【阐释】

这一章里,老子又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很明显,老子是在以“母”比“道”,而“子”就是天下万物。有了这个母子关系,自然会联系到“生”“养”“育”,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体现了老子亲切平和的人格特点和语言风格。

“母”和“子”不局限于“道”和万物,还可以是其他抽象概念的代名词。老子在后半部分给出了“知子守母”的具体方法,那就是“塞其兑,闭其门”。“塞其兑,闭其门”是后来道家修炼的理论基础,也与《黄帝内经》中“气”的理念一脉相承。有的养生学家甚至认为《道德经》整本书都在讲养生之道。

老子认为,遵照他的修道方法,既有助于一个人的肉身健康,又能带来和平安乐的政治局面。一个优秀的中医,一定应有很高的个人修养,从而具备治理好一个国家的禀赋,这就是中国人的所谓“不为良相便为医”。儒家思想体系也是如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文化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