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1 / 1)

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2]天下常以无事[3],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1]益:增加。

[2]取:治理、掌握。

[3]无事:即无为,不生事。

【译文】

做学问,学问能够一天天增加;修道却一天比一天减少。一少再少,越来越少,就到了无为的境界。因为无为,所以能够无所不为。治理天下,要经常用不干涉、不生事的方法,如果强行作为,就不能再掌握天下了。

【阐释】

老子在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讲“为学”是为了贬低外在的经验知识,从而使人选择“为道”。“无为”是“为道”的结果。

老子所说的为学,并不包括所有的学问,尤其不包括他的“道”。现代人容易把《道德经》的内容也当成学问。在老子眼中,他的“道”是凌驾于任何学问之上的,为道就是在“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第六十四章)”。所以老子反对为学,并在第二十章中说“绝学无忧”。

今天的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都在老子所贬低的学问之内。这些都是实际的知识,学会了能拿来求职,维持在社会上的基本生存。学习实际的知识,需要稳扎稳打,重复性记忆,这样才能形成某一思想,养成某一习惯。在老子的时代,实际的知识就是诸子百家的理论,尤其是儒家的理论,尤其是百家理论中的为政治国之术。学习这些知识时会一天比一天精进。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还不止实际知识的增加。每天增加一点信心、增加一点思路、扩充精神空间,这些都属于“为学日益”。

虽然“为学日益”,但是老子认为为学低级,为学没用,甚至有害。因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老子提倡有用的、高级的“为道”。为道日损,每天减少一点东西,减少一点浮躁,减少一点私欲,减少一点成见,减少一点宠辱计较。坚持为道可以不断消除私欲妄见,逐渐返朴归真,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无为”是个人修养的高等境界,也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全书中讲到无为的地方有: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十章“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知,“无为”既是行为方式,又是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并非老子一人。孔子就曾经说过:“无为而治的政治图景,大概出现在尧舜时期吧。他们每天做些什么呢?不过就是端端正正面南背北坐在朝堂上。”人们心中都有对原始社会简单纯朴的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但是,把“无为”提升到从哲学高度,并试图论证其社会意义的,只有老子一人。老子能提出“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命题,表现了他极高的智慧。

与其他政治主张一样,“无为”也是为了解决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不过,其他政治理论是从正面化解,而“无为”是避免正面冲突,绕到后方去占据主动权。“无为”看似消极后退,从其最终目的——“无不为”——来看,比其他政治手段更为彻底。

无为的君主,不会处处表现自己的精明能干,不会时时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深藏不露,是为了让自己的臣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各尽其能,自觉地把国事当成自己的事。“无为”的君主,还会促使臣下和百姓放弃求名求利的念头,改正专断的作风,绝断机巧行为,杜绝贪婪的邪念。当然了,前提是他自己已经达到了“无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