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常[1]心,以百姓心为心。善[2]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3]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4],为天下浑[5]其心,百姓皆注[6]其耳目[7],圣人皆孩[8]之。
【注释】
[1]常:固定不变的。
[2]善:善良、美好。后一个“善”是善待。
[3]信:讲信用。后一个“信”是信任、相信的意思。
[4]怵怵:害怕的样子。河上公注:“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
[5]浑:混沌、纯朴。
[6]注:关注,引申为追求。
[7]耳目:耳朵听到的和眼睛看到的,引申为想要欲望。
[8]孩:使……变成婴儿。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愿,他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意愿。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人人都会有善的品德。真诚的人,我信任他;不真诚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人人都会有真诚的品德。圣人在天下人面前,常常很害怕的样子,他把天下人的心思变混沌、变纯朴。百姓都追逐着自己的欲望,圣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儿的状态。
【阐释】
老子在本章紧接上一章,继续表达他的政治主张和理想。
文中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前面篇章中提到圣人的有: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六章“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可以看出,老子推崇备至的圣人一定是一个修道有道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私心杂念的人,一定是一个“无为”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妄作的人,一定是一个少有失败的人。事实上,老子在全书中提到圣人时,大都在让他为政,而不是修身。在老子心中,只有圣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和天下。
圣人的第一表现是“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常心也是常无心,这个心或常心,指的是私心。执政者不应把自己的私心施加给天下,让百姓为他辛苦劳作,让官员勾心斗角,让天下为他烽烟四起。当他有心时,一定和天下百姓的心方向一样。圣人应该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私欲,兢兢业业,不与民争利,不以主观意志轻躁妄动。瑞士政府计划加入联合国之前,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公民投票,结果有半数人反对加入联合国,就没有提出申请。过了几年,又进行了一次投票,赞成比率达到了54%,这才申请加入联合国。通过调查所得的统计结果来观察民心向背,就是“以百姓心为心”。
为什么圣人已经体悟到了大道,反而要听命于百姓呢?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人心本纯朴,纯朴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特点。无数人的心意集中起来就是民意,民意就是天意。周武王在伐纣前的誓词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唯天惠民,唯辟奉天。”老子表达他的政治主张,一直是以小农阶层愿望的表达者来发言的。
圣人质朴无为、真诚善良,他当然希望天下人也像他一样质朴无为、真诚善良。圣人对待不善良、不真诚的行为和百姓,不是以条文法令去遏止,也不是命令他们必须像自己一样,而是“行不言之教”,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去感化他们。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六十三章)”。圣人在改变民风的努力中,当然也会用到一些手段,但不会触犯民意,而且就像没有努力过一样自然(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这就是圣人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其作用方式是潜移默化,最终实现天下“德善”“德信”的目标。
“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与第十五章中圣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的形象完全相符。因为圣人已经体悟到了“道”的纯朴和浑然一体。圣人就是这样的人。当“百姓皆注其耳目”时,圣人也会用自己的纯朴之心来化育他们,使百姓也回归无识无欲、无思无虑、至柔至弱的婴儿状态(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