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1]。化而欲作,吾将镇[2]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1]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2]镇:镇守、镇压。
【译文】
“道”永远不擅自作为,但是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它的作为。诸侯君王如果能够守道,万物将会自我化育,自生自长。万物生长之后,欲望又会兴起,但届时“道”的纯朴可以用来调整它们。由此,世界又能回归无名的纯朴状态,并再次清心寡欲。没有了欲望,万物自会安静,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
【阐释】
本章,老子直接论述了如何以“道”御国,极力宣扬了“道”的好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既是高度总结,也是先声夺人。自古以来,帝王都希望天下大治,也确实涌现了一些大有作为的帝王。但无论怎么高明、怎么周密,总难免有失误的地方、力不能及的地方,都不能做到“无不为”。而老子此刻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对统治者来说显然是极富吸引力的。
老子教给“侯王”们,如果能够坚守大道,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化归纯朴、怡然自乐。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老子在本章没有给出解释,但在其他章目中曾多次论及:即越是刻意“有为”,越会得到与期望相反的结果。
但仍要指出,老子所说的“无为”绝对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最高级的“有为”,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有为”。比如通过“化而欲作——镇之——亦将无欲——自定”这个过程可以发现,“无为”只是一个开始,归于纯朴的百姓在“无为”统治者的带领下,有时还会激发出内心的不正欲望,统治者只有不断地行“无为之道”,才能够使百姓无限接近本真的纯朴,最后回归正道,无欲无邪、恬淡宁静。也就是说,“无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坚持的。
“化而欲作”体现了人性的可塑性。老子认为,人既不是生来就善,也不是生来就恶,是无善无恶。因为无善无恶,所以可善可恶。“化而欲作”就是一种恶。所以,不光为政需要坚持“无为”——即便不用“无为之政”,其他国策也需要坚持,个人修身也需要坚持,学习也需要坚持,思考的习惯也需要坚持。但这不是说坚持的过程中要一成不变,而是要坚持既定方向,行为上却随时随势而变。事实上,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个“常”字,就已经透露出为道贵在坚持、贵在变化的意思。“常”字本身就有不变和变化两个字义。
总之,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自由自在、自我发展,最后纯朴无邪、宁静恬淡。宗旨是守道,做法是“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而人类的“有为”与“道”的“无为”的区别在于,是否违背自然规律,是否顺应了万物的本性,是否将个人意志强加给他物,是否以个人的私欲扭曲事物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