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1 / 1)

曲则全,枉[1]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不自见[3],故明;不自是,故彰[4];不自伐[5],故有功;不自矜[6],故长[7]。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1]枉:屈、弯曲。

[2]式:法式,模式。

[3]见:通“现”,显现。

[4]彰:显扬。

[5]伐:夸耀。

[6]矜:大。

[7]长:地位高。

【译文】

委曲自己就会保全自己,弯曲了才能再伸直,低洼了就会盈满,破旧了就会出新,占有的少就会得到更多,知道的多了就会迷惑不解。所以圣人坚守大“道”,把它作为天下万事万物的法式。不固执己见,所以反倒更清醒;不自我肯定,所以反倒受表彰;不邀功,所以反倒有功;不自大,所以居于高位。因为不与天下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争得过他。古语说,委曲才能保全,难道是空话吗?确实能保全,所以我赞同这句话。

【阐释】

本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阐释其辩证法思想。

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这六对概念是相互对立的,又统一在人和物上。对立和统一是辩证法的基础之基础,对立就是敌对,是互不相容,一方胜过另一方,就会趾高气昂,霸占主体,展现威风。但是,它永远不能完全消灭另一方,因为没有对方,自己就不会存在,对方消失,自己也消失。而且,对方的战败只是临时的,它时刻在积蓄力量,一定会在某一天东山再起,成为胜者。对立的两方日以继夜地、永无休止地进行着这样此起彼伏的战争。换句话说,对立和统一必定要有变化。所谓辩证,就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永远休止的变化。这是宇宙万物共同的运作形式。

老子如此智慧的思辨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个对立、统一、变化,当然就是“道”。中国人喜欢说“以静制动”,这个静是外在的静,其实内心比外在的动动得更彻底。得道的人,相信即使自己不主动参与,事情和事物也会按照它自然的过程演变。这就是不争。

两个对立面相互对立的前提是彼此相互依存。“曲”里存在着“全”,“枉”里存在着“直”,“洼”里面有“盈”,“敝”里面有“新”,“缺少”即“多得”,“多得”即“多失”,“多失”自然就会迷惑。这是非常自然的,以“洼则盈”为例,低洼的地方就会有水流进来,水流进来,就容易满。如果本来就满,就要外溢。

但老子所说的不争,与普通意义上的不竞争有差别。他说的不争,不是不去作为,而是按照自然规律有所作为。在很多时候,他的不争是功成身退,是有才华而不自恃、不炫耀。当然,在作为的过程中,也可以一时“无为”。因为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时,老子告诉人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