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1]德之容[2],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3];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4]兮,其中有精[5];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6]众甫[7]。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8]。
【注释】
[1]孔:大。
[2]容:行为、容貌。
[3]象:影像。
[4]窈、冥:皆指深远不可见的样子。
[5]精:精气。万物遵从“道”,接受“道”的精气而产生,即从“道”受气。
[6]阅:观察。
[7]众甫:指世间万物的开端。甫同父,开始。
[8]此:指“道”。
【译文】
高尚的德行,从来只遵从“道”的规律。如果“道”是一个物体,它一定恍恍惚惚,没有形态。但在恍惚无形中,又有万物的影像;恍惚无形中,又像某一物体。深远难测啊,精气就在其中。这精气极其真切,是确实可信的。古往今来,“道”体从来没有消失过,可以用它来观察万物的开端。我是如何知道世间万物开始的样子呢?就是通过“道”。
【阐释】
关于“道”的本质和特点,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都有论述:“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恍惚惚。那么,“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什么是精气?
第一,“道”和“德”的关系。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见“德”依存于“道”。老子认为,“道”虽然产生了万物,又是万物的主宰,但它无形无象,必须作用于物,以万物为媒介,才能显现它的功能,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说,“道”是“德”的内在本质,“德”是“道”的外在体现。用更通俗的话讲,“道”是支配万物运作的规律,而万物遵照这个规律运行,就是“德”,就是有“道”。
第二,“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不休。事实上,这样的争论似乎没有必要。今人忽视了一点,就是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今人不同,今人的思维习惯是全球性的,而不是中国式思维。古代中国人则用思考和体验的方式得出结论,只要认为合理,就会相信,在未来日子中发现矛盾再不断纠正改进;而今人更喜欢通过实际可见的证据得出一个绝对静止的、正确的结论。再者,中国人有一种奇特的整合能力,总能把任何两个对立的概念事事物统一到一起,从而形成了某种中国特有的、一贯的哲学智慧。所以,从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出发,“道”既是唯物的,又是唯心的。与其争论它到底属于哪一边,不如看看它给人类自身带来多少益处,看看今天的人类能从古人的思想中学到什么。
第三,精气。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说的“气”,而“气”是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涯的根本性的东西。中国人有精气、元气、中气、底气、生气、丧气、气势、气节、过气等说法,这些词汇很难在外语词汇中找到合适的对应。按照今人的理解方式,“气”就是依托于种种有形物质的能量。物质与物质的根本差别,不是元素含量的差别,而是能量种类的差别。简单来说,精气是先天赋予一个人精纯的能量,来源于“道”,又最为精纯,所以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本,但它只能不可逆转地丧失。所以,中医都提倡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