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一步(1 / 1)

王阳明心学 王觉仁 987 字 1个月前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传习录·上·徐爱录》

徐爱虽然大体明白了阳明先生的意思,但旧习未脱,仍然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比如孝顺父母这件事,他就认为在“温凊定省”这些细节上仍须讲求。言下之意,似乎很多东西不是一句“体认本心”所能概括的。

所谓“温凊定省”,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孝顺父母之礼。温,是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把父母的被子温热;凊,是夏天用扇子把父母的草席扇凉;定,是夜晚让父母睡得安稳;省,是早上要向父母问安。

由于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中国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按照古人的方式去孝顺父母。但是,孝顺的表现方式会过时,孝顺的内在道理却亘古不易。在今天要做到“温凊定省”,其实也不难,只要冬天给父母买条电热毯,夏天给父母装台空调,出差在外给父母挂个电话,逢年过节跟父母吃顿团圆饭,不就是孝顺了吗?就像阳明先生说的,“诚孝的心”才是根本,具体怎么做都是“枝叶”。根不会变,但枝叶却可以常换常新,而且只要有根,就不怕没有枝叶。用今天的话说,“爱父母的心”才是根本,至于具体怎么做才算孝顺,大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外在形式。所以,读古人的书要读其精神,千万不要死在古人句下。

进而言之,正如理解“孝顺”不能拘泥于形式一样,在今天的语境下,古人常说的“忠君”概念也不能死抠字眼儿,而应该理解成敬业精神或职业道德。在当今时代,虽然已没有“君”,但只要身处社会,就必然会与他人形成雇佣关系、交换关系或合作关系。所以,时至今日,所谓的“忠”,就是要求你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并用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与你有着雇佣关系、交换关系或合作关系的人。

虽然我们现在说的敬业精神,内涵已经跟古代的忠君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个真正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仍会把客户的利益和生命放在首位,而把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放在第二位。比如浙江大巴司机吴斌驾车行驶在高速路上,一个铁块突然飞来,砸碎前挡玻璃,并当场把他砸成重伤,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强忍疼痛,按照规范动作减慢车速、靠边停车,然后拉上手刹、熄火,通知乘客有秩序地下车,最后才倒下。吴斌的行为和表现感动了无数网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职业道德的含义,因而被誉为“最美司机”。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银行家,刚开了一家银行,吸收了一些小额存款,却碰上了金融危机,所有资金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他不得不宣告破产。此后,这个失败的银行家带领他的家人,决定在余生中通过艰苦工作和节衣缩食,把亏欠储户的那些存款全部还上。一年一年过去,一笔笔还款带着利息被寄到当初那些储户手中。储户们被感动了,因为他们知道:银行倒闭纯属不可抗力,严格来讲,责任并不在那个银行家身上,他们虽然因此遭受了损失,但这个损失由众人分摊较易承受,全让一个人承担显然过于沉重。于是,储户们一致发表声明,表示余下的欠款可以不用偿还了。然而,银行家却将此事视为自己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仍旧坚持不懈地做了下去。就这样,这位银行家牺牲了余生中的一切享乐,放弃了很多事业机会,只遵守一个来自内心的道德命令——还钱。直到生命的终点,他才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

今天,如果我们很难理解“忠”这个字眼,那么吴斌和银行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诠释:忠,既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道德规范,也不是一种基于尊卑等级秩序的无条件服从,而是一个人对自身职责的忠实履行,以及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和坚守。这是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然后自己立法自己遵守。正是在这里,人才体现了他区别于动物的高贵与尊严。

在心学的语境中,“心中的道德法则”就是天理,所以王阳明才会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真正的忠,真正的孝,真正的道德,真正的良心,都是由内而外的,它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敬畏、坚守并履行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带给我们财富、地位和名声;心中的道德法则或天理,也从未向我们承诺过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东西的敬畏和坚守,一个人就很难称其为人,一个社会也很难给它的成员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这些东西是我们生命的根,我们要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