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狼入室:益州的变局(1 / 1)

三国不演义2 王觉仁 3190 字 1个月前

益州,东汉十三州之一,民生富庶,疆域辽阔,其范围大抵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以及陕西南部、缅甸北部等。

首任益州牧,是刘璋的老爹刘焉。

刘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西北)人,出身宗室,历任洛阳令、冀州刺史、宗正、太常卿等职。汉末天下大乱,刘焉听人说“益州有天子气”,便蠢蠢欲动,建议灵帝将当时各州的“刺史”改为“州牧”,理由是刺史的权力太小,不足以镇压各地叛乱。灵帝同意后,刘焉便自请出任益州牧,然后就跑到益州搞起了独立王国。

刘焉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到益州后,头一件事就是跟朝廷脱离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把手下的一个司马派到了汉中,命他“断绝谷阁,杀害汉使”(《三国志·刘焉传》),也就是封锁进入益州的道路,杀掉朝廷派来的使者。

刘焉派出的这个手下,就是张鲁。

张鲁替他干了这些脏事之后,刘焉又假惺惺地给朝廷上表,说“米贼(张鲁)断道,不得复通”,把责任都推给了张鲁。

随后,刘焉在益州一边招降纳叛,培植自己的势力,一边杀戮立威,镇压当地的豪强士族,还杀了不少不听他号令的地方官。就这样,刘焉逐步站稳了脚跟,然后就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土皇帝,按照天子规格制作了车舆、服饰,等等。

数年后,董卓被杀,长安大乱,刘焉就打起了关中的主意,命长子刘范、次子刘诞联合马腾,与李傕等人开战,不料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两个儿子都被李傕杀了。

刘焉有四个儿子,除了一出场就挂掉的这两位,还有一个老三叫刘瑁,老四就是刘璋。

刘焉痛失二子,悲不自胜,赶紧把当时还在朝中担任奉车都尉的刘璋召了回来。没过多久,刘焉一病不起,然后就翘了辫子。他死后,三子刘瑁不知何故突发精神病,也跟着一命呜呼了。硕果仅存的老四刘璋就这样成了唯一继承人,顺理成章地接任了益州牧。

刘璋,字季玉,生性“懦弱少断”,既没有人主的威严,也缺乏治国理政的才干。当时,南阳、关中等地,有很多流民逃难到了益州,其中的青壮年被收编成军,号为“东州兵”。东州兵是外乡客,跟本地的原住民不和,经常干些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的事情,刘璋也没有办法禁止。久而久之,便导致了“政令多阙,益州颇怨”的局面。

眼看刘璋继位后,把益州搞得民怨沸腾,张鲁打心眼里瞧不上他,索性割据自立,不再听益州号令。刘璋这个人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他一怒之下,便杀了住在成都的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并派将领庞羲进攻汉中,可庞羲数度进攻都以失败告终。

从此,刘璋和张鲁的死仇就算结下了。

面对当时的群雄割据之势,刘璋也知道益州不安全,迟早会被各方诸侯盯上,加之张鲁又在“卧榻之侧”虎视眈眈,便越发恐惧。所以,刘璋只能想方设法去抱曹操的大腿。

早在建安十年和十二年,刘璋就曾两次遣使去向曹操示好。到了建安十三年,刘璋得知曹操拿下了荆州,眼看战火都烧到家门口了,赶紧又派了一个人去见曹操,表示愿意替曹操征发徭役,并提供兵员,一副摇头摆尾的跪舔之状。

刘璋派去的这个人,就是日后“引狼入室”、帮刘备谋取了益州的张松。

张松,时任益州别驾,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市)本地人,据说身材矮小,为人**不羁。所谓浓缩的就是精华,张松这家伙虽其貌不扬,但十分精明,一肚子鬼主意。他奉刘璋之命去见曹操,却压根不想替刘璋办事,而是企图投靠曹操,并做曹操的内应,帮他谋取益州。

曹操本人虽然算不上君子,但他生平最厌恶卖主求荣的不忠之人,加上张松长得实在对不起观众,所以曹操打心眼里反感他,就十分怠慢,不怎么搭理他,临了还故意给了张松一个穷乡僻壤的县令之职。

当时的惯例是,凡各地诸侯遣使去拜见曹操,曹操都会礼尚往来,以朝廷的名义给来使一个职位,虽不一定实际到任,但所给的官帽子肯定比使者原有的大,且毕竟是朝廷所赐,名义上也是一种尊崇。

可是这回却大大不同。要知道,张松本人已经官居益州别驾,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兼省政府秘书长,可曹操却给了他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县长,这不是故意恶心人吗?

虽说张松是来跪舔的,但你不让人家舔也就算了,说几句客气话打发了便可,又何必弄这么一出来侮辱人呢?

张松感觉自己的尊严被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了一回,自然是又羞又愤,回到益州后,就拼命说曹操的坏话,力劝刘璋跟曹操这个老贼绝交。

曹操一辈子精明过人,这回却实实在在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张松在益州身居要职,深受刘璋信任,而且又是成都本地人,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是根深势大,而凭借曹操强大的实力,再加上有这家伙充当内应,拿下益州简直是十拿九稳,甚至可以说是探囊取物。

后来的刘备之所以不费多大力气便得到益州,就是这个张松帮了大忙。

可见,曹操犯的这个错误,是完全不可原谅的,白白扔掉了一块唾手可得的大肥肉,也等于白白送给了刘备一个成就霸业的机会。

东晋史家习凿齿就为此发了一句颇为精辟的感慨:“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昔日,身为霸主的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一不留神流露出了自负自夸的样子,许多诸侯国就背叛他了;今日,曹操偶尔表现出了傲慢无礼的态度,就导致了后来的天下三分。这都是兢兢业业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成果,却在一低头、一抬头的瞬间就毁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刘璋对张松言听计从,他说跟曹操绝交,刘璋果然就不再理睬曹操了。

建安十六年,当曹操命钟繇进兵汉中的消息传到益州时,刘璋深感恐惧,赶紧找张松来商议对策。

当初听你的跟曹操绝交了,那么粗的大腿愣是没抱上,现在可倒好,人家曹操要来打张鲁了,下一个肯定轮到咱们,你说该怎么办?

张松告诉刘璋,不一定非要抱谁的大腿,其实找个打手来看家护院也是可以的。张松就是在这个时候,隆重推出了刘备——这可是你们老刘家的亲戚,又是曹操的死敌,且善于用兵,若是请他打张鲁,张鲁必败;到时候由他看守咱们益州的北大门,还用怕姓曹的老贼吗?

刘璋一想也对,大家都是宗室之人,同气连枝,肯定比外人靠谱,便问张松该派何人去跟刘备接洽。张松马上推荐了一个人——此人眼下还默默无闻,日后却成了刘备帐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也是蜀汉政权中深受刘备信任的股肱重臣之一。

这个人就是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出身于名士家庭。建安初年,他与同乡好友孟达一同入蜀,曾任县令,混了十多年,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军议校尉,因不受重用,常郁郁不得志。张松跟法正的私交不错,两人就经常在一块儿吐槽——张松骂刘璋懦弱无能,干不成大事;法正骂刘璋有眼无珠,不会用人才。

私下里一起骂老板,是很容易增进员工情感的,所以张松和法正慢慢就成了铁哥们儿。这回,张松劝刘璋请刘备入蜀,就是存心要把刘璋给卖了。这种卖老板的事情当然不宜让旁人插手,只能找老铁一块儿干,所以张松就推荐了法正。

刘璋遂命法正出使荆州。法正怕人看出他跟张松之间的猫腻,就故意推三阻四,表现得很不情愿。直到刘璋再三催促,他才装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跑了一趟荆州,跟刘备见了一面。

回来后,法正马上对张松说,咱们没看走眼,这个刘玄德果然是个雄才大略之人,请他来益州当老板准没错!

于是,迎刘备入蜀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两人一番密谋之后,张松又去见刘璋,极力鼓吹刘备如何仁义,然后恐吓刘璋说:“如今,咱们益州的将领如庞羲、李异等人,都是居功自傲、骄横不法的家伙,企图与外面的势力勾结。如果不能得到刘豫州的帮助,咱们势必陷入‘敌攻其外,民攻其内’的困境,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刘璋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当即拍板,命法正和孟达率四千人,赴荆州恭迎刘备。

此时的刘璋并不知道,他这么做纯属引狼入室,完全是在自掘坟墓。

其实,益州也不是没有明眼人。比如一个叫黄权的主簿,就极力劝谏刘璋,说:“刘备有骁勇之名,如今请他来益州,把他当成属下吧,他心里肯定不满足;把他奉为上宾吧,则一国不容二君。如果客人有泰山之安,那主人一定有累卵之危。而今之计,不如闭境自守,以待局势安定。”

刘璋不听,把黄权赶出了成都,贬到了一个小地方去当县长。

还有一个叫王累的小官,见黄权劝谏不成,索性把自己倒挂在了城门上,希望用这个出格的“行为艺术”劝阻刘璋,可刘璋都懒得理他。王累万般无奈,就在城门口自刎了,拿自己的一条命进行死谏,可刘璋照旧无动于衷。

谁反对都没用,一切按原计划进行,益州的变局就此注定。

很快,法正就率领他的迎宾队伍浩浩****地来到了荆州。

上次来只是摸个底,这回法正就直奔主题了,对刘备说:“以将军的才干和贤明,足以将懦弱无能的刘璋取而代之。何况,还有身居要职、被刘璋视为心腹股肱的张松作为内应,要拿下益州,可谓易如反掌。”

对于做梦都想得到益州的刘备而言,这个机会无异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儿饼,自然是求之不得。可是,事到临头,刘备却犹豫了起来。

他在犹豫什么?

很简单,他担心这么干会破坏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人设。出道这么些年,当初一穷二白的刘备凭什么混到今天?他主要凭借的,不就是“仁义宽厚、急公好义、锄强扶弱、诚信待人”这些标签所共同打造的那个完美人设吗?现在让他打着救人急难的名义去抄人家的老窝,简直就是**裸的自我打脸,这也太颠覆世人的三观了吧?

倘若大事能成,那打脸就打脸了,颠覆就颠覆了,反正成功之后再来涂脂抹粉,修复人设,那都不叫事儿。可关键的问题是,万一失败了呢?那他刘备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将来还有谁愿意跟他打交道?万一以后又被曹操打得满世界跑,还能有谁愿意收留他呢?

想到这些,刘备就不可能不犯踌躇。

就在刘备举棋不定的当口,有个人站出来劝他了,最后终于促使他下定了决心。

这个人就是“凤雏”庞统。

庞统,字士元,荆州襄阳人,小时候呆呆傻傻的,没人拿他当回事儿:“少时朴钝,未有识者”(《三国志·庞统传》)。直到二十岁那年,庞统的才学才被人发现。有一天,庞统去见水镜先生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聊天,两人聊着聊着,竟然从白天一直聊到了晚上。司马徽对庞统的才识大感惊异,从此逢人便说,庞统“当南州士之冠冕”,就是说有朝一日,庞统会成为南方士林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得到水镜先生如此盛赞后,庞统的名气才渐渐大了起来。

庞统的叔父庞德公是荆襄名士,对司马徽、诸葛亮和庞统都很看重,就是他分别给三者起了“水镜”“卧龙”“凤雏”的雅号。

后来,庞统进入官场,在南郡做过一段时间的功曹,就是主管KPI(关键绩效指标)评审的,其间给人打的分数,普遍都高于当事人的实际绩效。有人觉得庞统是在放水,就质问他为何这么干。庞统的回答是:“如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式微,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良善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只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者可以自勉自励,这样难道不行吗?”

赤壁之战后,庞统投到了周瑜麾下,先任功曹,后任从事(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周瑜去世,庞统扶棺送葬,到了东吴,结交了陆绩、全琮等江东官员,其名声也随之在江东传播开来。

后来,刘备接管了南郡,庞统被下放到地方,挂职耒阳(今湖南耒阳市)县令。可能是觉得被轻视了,庞统有些不爽,就不怎么干活,然后就被罢免了。鲁肃听说后,就专门给刘备写了封信,告诉他庞统“非百里之才”,就是说让他当区区县令太屈才了。

那庞统适合当什么官呢?鲁肃建议刘备,应该让他担任治中、别驾这种级别的官,才能充分施展他的才华。

治中、别驾,那可都是副省级高官啊,刘备居然把人家弄去做县令,后来还把县令给免了,这可不就是埋汰人才吗?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在提醒刘备,说这位“凤雏”当初可是跟他齐名的,实在不应该埋没了。刘备这才终于回想起来,当年司马徽就是同时推荐这两位的,这几年戎马倥偬,居然把“凤雏”忘得一干二净,确实是委屈人家了。

随后,刘备赶紧召庞统来见。一聊之下,果不其然,是个大才啊!旋即任命庞统为治中,并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据《三国志·江表传》记载,有一天,刘备忽然想起一件事,就问庞统:“你之前在周瑜手下,有件事你应该知情,就是当初我去江东,听说周瑜曾给孙权上了一道密奏,劝孙权扣留我,有这回事吗?”

庞统只答了一个字:“有。”

刘备一听,顿时后怕不已,道:“当时我处境危急,有求于孙权,不得不前往,没想到差点遭了周瑜的毒手!看来天下的智谋之士,果然是所见略同啊,当初孔明就劝我别去,所担心的正是这个。现在看来,那次江东之行实在太冒险了,绝非万全之策啊!”

庞统得到刘备的重用后,自然是尽心尽力,而他这一生对刘备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这一次关于益州的谋划。

眼看刘备犹豫不决,庞统便进言道:“荆州历经数年战乱,已荒凉残破,人、财、物力消耗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财富丰足,若能以其为资本,则大业可成啊!”

刘备面露难色,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与曹操势同水火,而且处处相反。曹操严厉,我则宽厚;曹操残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谲,我则忠信。就是要事事与他相反,大业才可成就。如今,若是因为贪图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将来如何善后?”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人设问题。

刘备的这番自我剖析,很清楚地表明,他的人设就是在先天性格的基础上刻意经营的结果。尤其是处处跟曹操相反,更加说明先天的成分小,刻意为之的成分大。

所以,如今让他为了夺取益州而颠覆人设,变成跟曹操一样的人,这么做到底划不划算,最终得到的利益能否大于他这么多年的经营和付出,刘备不能不做一番审慎的考量。

庞统当然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便直言不讳道:“战乱之世,只固守一套原则,是不足以定天下的。更何况,吞食弱小,兼并愚昧,逆取顺守,都是古人称道的做法。等到大事成了,就封刘璋一个大一点的食邑,在信义上有何亏欠?今日不取益州,它终究也会落入他人之手。”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都是这个世界最底层的逻辑,不论是一千多年前的三国乱世,还是21世纪的今天,本质上都一样。人类通过文化、道德、法律,等等,让自己从野蛮逐步走向了文明,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却从未有丝毫改变,对生存资源和各种利益的争夺,也同样亘古如斯。

在个体层面,人们的行为或许还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然而在国家层面上,对资源和利益的争夺基本上就是被丛林法则支配的。所谓的道义或国际规则,通常只是一层薄薄的遮羞布,随时可以被捅破。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终极因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力。所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才会说:“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今天,真理当然不会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但一定是在洲际导弹的射程之内。

所以,居于上述理由,当刘璋拥有益州广阔的地盘和丰富的资源,而实力却又十分弱小的时候,曹操、孙权、刘备这些势力都对他虎视眈眈,就完全是情理中的事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刘璋最终的命运,必然是被人“吃掉”,区别只是谁来下嘴而已。

如今,刘备身在荆州,离益州最近,而且又是刘璋主动邀请,另外还有张松、法正充当内应,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齐活了,此时不下嘴,更待何时?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送到嘴的肉,不吃白不吃!

一向高举仁义大旗的刘玄德,终于下定决心,做一回不仁不义的强盗。

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刘备命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留守荆州,自己带着庞统等人,亲率步卒数万,随同法正溯江西上,朝着他梦寐以求的益州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