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西征,马超败逃(1 / 1)

三国不演义2 王觉仁 2528 字 1个月前

孙刘结盟,迫使曹操不得不暂时放弃南征,转而把目光投向了西边。

跟刘备、孙权一样,曹操盯上的也是益州这块硕果仅存的大肥肉。不过要取益州,就必须先拿下汉中的张鲁。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曹操命钟繇、夏侯渊出兵征讨张鲁。

进兵汉中,势必要通过关中。有属下提醒曹操说,关中军阀马超、韩遂等人猝然见大军西进,一定怀疑是要打他们,到时候必然哗变。所以,应该先平定关中,然后汉中自可传檄而定。

曹操不听,仍按原计划出兵。

果然,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关中十部军阀闻讯,一夜之间全都揭起了反旗,共有部众十万,并迅速进据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

马超,马腾长子,字孟起,自少年时代起便随父征战关中,勇猛无敌。数年前,马超曾率部驰援钟繇,击败河东叛将郭援,其部将庞德亲斩郭援首级,可以说为曹操平定河东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曹操因此对马超颇为垂青,屡次征召他,有心将他收至麾下,可都被马超拒绝了。

几年前,马腾携二子及家眷入朝,马超留在关中,被曹操任命为偏将军,封都亭侯,接管了马腾的部众。在曹操看来,把马腾和他一大家子全都捏在手里,马超一定不敢反。

没想到,马超居然说反就反了。

马超此举,显然是不计后果、极为鲁莽的行为。正是他这次造反,直接导致了灭族的惨剧——次年五月,马腾和两个儿子马休、马铁就全都被曹操杀了,并被夷灭三族,阖家老小无一幸免。

没有人知道马超为何会如此冲动。《三国演义》是把这两件事情的顺序调了一下,说马腾是因为密谋反曹被诛灭三族,然后马超才愤然起兵、为父报仇的。这么一来,逻辑上自然是理顺了,也为马超起兵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动机。但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而是马超起兵在先,马腾三族被诛在后。

真实的历史往往就是这么不讲逻辑,经常让后世读者莫名其妙,反而是虚构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必须十分注重逻辑和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否则一定会被读者和观众骂死。

不管合不合理,反正马超就是起兵造反了。曹操本来就因这小子架子太大、屡次拒绝他的征召而不爽,这回可倒好,新账老账一块儿算!

曹操立刻命曹仁率众将进逼潼关,但特地叮嘱曹仁不可交战,先坚壁清野,等他率大军抵达后再亲自跟马超过招。

当年七月,曹操让世子曹丕和程昱留守邺城,然后亲率大军,向潼关进发。

当时,麾下众人大多认为,马超、韩遂等关西军队善于使用长矛,若不挑选出一批精锐作为前锋,恐怕很难抵挡。曹操却对此嗤之以鼻,说:“战场的主动权,在我之手,不在贼人之手。贼人虽精于长矛,可我却会让他们的长矛无用武之地,诸位就等着瞧吧。”

八月,曹操大军进抵潼关,与马超、韩遂等联军隔关对峙。

潼关是扼守关中的门户,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潼关其实就是曹操建的,始建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此关建成后,位于它东面一百多里外的古来第一雄关——函谷关,便逐渐废弃了。

曹操修建潼关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守卫关东,防备马腾、韩遂这些关西军阀,不料现在却被马超他们抢先占据,成了阻碍自己进兵的一道险关要隘。有趣的是,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上,潼关事实上一直承担着关中门户的角色,主要起着保卫长安和关中平原的作用,与曹操修建此关的初衷完全是相反的。

潼关之所以成为名冠天下的战略要地,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它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北临黄河,南依秦岭,谷深崖绝,山高路狭,地势异常险峻。黄河自北向南流来,在此突然折往东边,几乎形成了一个直角,而潼关就位于这个直角的拐弯处。

可想而知,要对这样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发起强攻,势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曹操不想付出这个代价,决定智取。

他一边命部队发起佯攻,给关中联军施加压力,吸引他们的注意,一边却命徐晃、朱灵率精锐步骑四千,悄悄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市西黄河渡口)渡过黄河,作为先头部队在西岸建立基地。

很显然,曹操的战术就是向北绕过潼关,从后侧包抄敌人。

这一年闰八月,曹操命主力北渡黄河,自己仅率一百多名虎贲卫士留在南岸断后。如此一来,曹操就等于把自己的后背完全暴露给了马超。

马超也是身经百战之人,岂能放过这个绝佳的攻击机会?他当即亲率一万多步骑,冲出关门,对曹军发起猛攻。

就是这一仗,让过于托大的曹操险些送了老命。

马超军人多势众,一边冲锋一边放箭,瞬间“矢下如雨”。而曹操却毫无惧色,坐在一张胡床(类似于现在的小马扎)上岿然不动。这可急坏了身边的“警卫团长”许褚。他和几名卫士不由分说,架起曹操就往一艘小船上跑。

小船还没离岸,马超大军已逐渐迫近,继续拼命放箭。转眼间,船上的好几名水手就被流箭射死了。许褚情急之下,用左手抓起一只马鞍,护在曹操头上,同时右手抓起竹篙,拼尽全力一撑,这才让船脱离了河岸。

此时,马超大军已杀到了岸边,可曹操乘坐的小船并未驶远,还在弓箭的射程之内,若无人来救的话,饶是曹操有许褚和马鞍护体,恐怕也会被射成一只刺猬。

所幸,危急时刻,岸上还有一个叫丁斐的校尉。

这个丁斐,估计是曹军中分管后勤的,手下没几个人,但是手底下牛马成群。可能是为了让主力部队先渡河,所以丁斐和他的“牛马大军”就被留在了最后。此刻,眼见曹操身处险境,丁斐急中生智,就命手下把“牛马大军”全都放了出去。

马超的部众虽然骁勇善战,可军纪却不咋地,一看到漫山遍野的牛马,忙不迭地开始哄抢,也没人去管曹操了。

就这样,曹操侥幸逃过一劫,顺利渡过了黄河。

马超策马立在浊浪滚滚的黄河边,也只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当时,先行渡河的众将领不知曹操能否脱险,一个个惊恐不安,等到曹操平安归来,众人不由悲喜交加,有人甚至喜极而泣。而此时的曹操,非但没有侥幸逃生的惊惶之态,反而满不在乎地哈哈大笑,说:“今天差点儿被那小贼困死!”

这就是曹操。好像不管在任何时候,他都能保持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仅凭这一点,曹操就不愧为一代枭雄。

随后,曹操率主力进至蒲阪,旋即西渡黄河,在冯翊郡(治今陕西大荔县)与徐晃、朱灵会合。

经过两度转进,曹军已如神兵下凡,出现在了关中联军的侧翼,令潼关天险形同虚设。

不过,虽然成功跨越了潼关天堑,但紧接着就又有一道难题摆在了曹操面前。

黄河沿岸,支流众多,沟壑纵横,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这对曹军的行军和后勤运输无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怎么办?

没有路,那就修出一条路!

曹操立刻命工兵全体出动,沿着黄河西岸,硬生生由北往南修出了一条“甬道”。所谓甬道,不是一般道路,而是两侧有墙壁或其他遮蔽物的特殊通道。当然,限于战场的条件,不可能修筑石墙,曹操只能命后勤部队把大小车辆都弄上去,然后命工兵砍伐树木,在车辆之间修起栅栏,这就形成了一道简易却实用的木墙。

之所以不惮其烦搞这么大的工程,目的是防备关中联军袭扰,尤其是防备对方骑兵的冲锋。很快,曹军就通过这条甬道推进到了渭水北岸。

此时,马超等关中联军也已撤出潼关,退到渭口(渭水入黄河处)据守。两军由此前的隔关对峙,变成了现在的隔河对峙。

曹操随即派出多支小股部队,四处游击,让马超等人无从判断对方要从何处渡河。然后,曹操选择了一个地点,命工兵架设浮桥,一夜之间就将部分主力推进到了渭水南岸,并迅速筑起了营垒。

眼看曹军步步紧逼,马超忍无可忍,遂主动出战,于某日深夜率部袭击曹营。不料,曹操早就算准了他要来偷袭,所以也早就为他准备了伏兵。

可想而知,马超被打得大败而逃。

到了这一刻,马超算是充分领教曹操的手段了。他和韩遂等人商议了一下,决定好汉不吃眼前亏,先躲过这一遭再说,遂派人去跟曹操求和,并表示愿意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

可是,曹操却一口回绝了。你小子说造反就造反,想求和就求和,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更何况那天在黄河岸边,你差点把老子射成刺猬,这笔账岂能不算?

当年九月,曹操全军渡过渭水,摆开了与关中联军决战的架势。

不过,曹操也只是故意摆出架势、对敌人形成威慑而已,他压根就不想跟关中联军正面对决。理由他之前就说过了,要让关中联军的长矛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随后的日子,马超等人连番挑战,曹操却愣是坚守营垒,毫无反应。马超、韩遂等人没辙,只好再次遣使求和,这回不光是献上土地,还承诺每人都献上一个儿子作为人质。曹操本来照样要拒绝,可贾诩却在一旁建议,说不妨假意答应他们。

曹操问:“你有何计?”

贾诩阴阴一笑,道:“无他,离间而已。”

曹操心领神会,说:“懂了。”

关中联军得知曹操同意了,无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韩遂与曹操有些旧交,这时就想跟曹丞相叙叙旧情、拉拉关系,于是主动要求见面。曹操马上应允,跟他约了个时间。

到了约定时间,双方来到两军之间的一个空旷地带,骑在马上就开始聊。据说,这一聊就聊了很长时间。当然,双方所言都与军事无关,只聊一些洛阳旧事。谈到高兴处,两人竟都拊掌大笑,一派老友重逢、其乐融融之状。

韩遂手下都是些边地汉人和凉州胡人,从没见过曹操,这会儿便都挤成一团,争先恐后地要一睹曹丞相尊容。曹操把脸转向他们,大笑道:“你们是想看我曹孟德吗?我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智谋多一点罢了。”

曹操这个人就是这么好玩。我们翻阅史料,经常能看见曹操动不动就大笑,动不动就幽上一默,十分有血有肉,一点都不像故纸堆里那些正儿八经、呆板无趣的古人,倒更像是由编剧精心塑造的影视作品里鲜活生动的人物。

三国这出大戏之所以精彩,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曹操这个男一号特别能“演”,不但在主线情节上表现得十分出彩,还特别能在细节上给自己“加戏”。

曹操和韩遂在大庭广众下相谈甚欢,不禁让马超、杨秋等人犯了嘀咕。

韩遂一回营,马超就忍不住问他:“你们刚才聊什么了,那么高兴?”

韩遂说:“没聊什么啊。”

一般这么说的话,八成就是心里有鬼。马超等人不由满腹狐疑。几天后,曹操又专门给韩遂写了封信,并故意对信中文字做了很多涂抹点窜,弄得好像是韩遂见信后,为了掩盖什么而修改的一样。

然后,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这封信不出所料地落入了马超手中。

马超等人一看,越发怀疑韩遂叛变了,私底下肯定跟曹操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

至此,曹操估摸着这帮造反派已经互相猜疑、离心离德了,遂悍然撕破假面,下令对关中联军发动全面进攻。

决战当天,曹操先命轻装步骑兵与对方接战,待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命虎豹骑绕到敌军后侧,以合围之势发起强攻。

关中联军本来就因相互猜疑而军心不稳,现在一看虎豹骑从背后杀来,再不逃命就要被团灭了,遂纷纷夺路而逃,顷刻间全线崩溃。

关中军阀成宜、李堪等人跑得慢,被虎豹骑一一砍掉了脑袋,只有马超、韩遂、杨秋三人侥幸脱逃——马、韩逃奔凉州(治今甘肃张家川县),杨秋逃奔安定(治今甘肃镇原县东南)。

当年十月,曹操乘胜追击,进围安定,杨秋不敌,只好投降。

十二月,曹操命夏侯渊驻兵长安,同时任命张既为京兆尹,负责治理关中,然后班师凯旋。

战后,曹操和众将领对此次西征进行复盘,曹操详细分析了在这场战役中运用的各种战略战术,令众将大为叹服。其中,有件事特别让众将不解,就是当初关中的十路军阀并非一起进入潼关,而是马超和韩遂先到,其他各部日后才陆续抵达。当时,曹操每接到一份情报,说关中哪路军阀又到了,他不但毫不担心敌军兵力的增加,反而每一回都面露喜色。

众将当时不便发问,现在纷纷追问曹操这是何故。

曹操为他们揭开了谜底,说:“关中地方那么大,如果各路贼人分别据守险要,我们要打,没有一两年是搞不定的。如今,他们全都聚到一块儿了,虽然人多势众,但谁也不服谁,全军没有主帅,一战便可歼灭。能如此轻易地获得胜利,我当然该高兴啦。”

众将闻言,恍然大悟。

曹操这番话,不仅解除了众将的困惑,同时也揭开了另一个更大的谜底,那就是——曹操当初命钟繇进攻张鲁,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目的其实是逼反马超、韩遂等关中军阀。

换言之,曹操故意虚张声势,就是为了把马超、韩遂等人一网打尽,以便为进攻张鲁和刘璋扫清障碍。

所以,马超等人其实自始至终都被曹操玩弄于股掌之中,不论在战术层面,还是在战略层面。

曹操的谋略之深,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