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占据汉中,无异于在刘备的卧榻之旁虎视眈眈,所以刘备是无论如何也睡不安稳的。
法正便向刘备进言,道:“曹操一举逼降张鲁,平定汉中,不趁此机会进攻巴蜀,而只留夏侯渊和张郃驻守,自己班师北还,这并非因为他才智不足、力有未逮,而是其内部存在隐忧。如今,以我对夏侯渊和张郃的分析,其才略不足以胜过我军将领,我军若大举北上,定可攻取。一旦拿下汉中,便劝课农桑,积蓄粮食,等待时机。此战略,上可以消灭敌人,匡扶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疆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地,为持久之计。此乃上天所赐的良机,万不可失。”
刘备欣然赞同,随即亲率大军进兵汉中,同时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将领进驻下辨(武都郡治所,今甘肃成县),负责阻击曹操的援军。
曹操得到战报,立刻命曹洪、曹休率部进攻武都,驰援汉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月,曹洪、曹休进抵武都。张飞闻讯,留吴兰守城,然后率部进驻固山(下辨西北),并故意放出消息,声称要截断曹军后路。
消息传来,曹洪等人都有些疑惧,便不敢轻易攻城。只有曹休不以为然,道:“敌人若真的要断我军后路,必然是悄悄行动,暗中设伏,如今却虚张声势,反而说明他们没这个能耐。所以,我军应趁他们尚未完成部署,立刻攻击吴兰。等下辨城一破,张飞和马超无所立足,自己就跑了。”
曹洪觉得有道理,立刻下令攻城。
果然,刘备留给张飞等人的兵力其实不多,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实力抄曹军后路,而当曹军全力攻城时,吴兰一部更是独臂难支。很快,城池被攻破,吴兰被曹军砍杀,所部全军覆没,张飞和马超被迫撤退。
此时,刘备在阳平关鏖战,处境也好不到哪儿去。当初,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此关,对手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张卫,尚且给曹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差点迫使曹操退兵。而如今,守卫此关的是夏侯渊、张郃、徐晃等曹军猛将,刘备要想拿下此关,势必要付出比曹操更大的代价。
眼看正面强攻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刘备只能兵行险着,命部将陈式率部攻取马鸣阁栈道(今四川广元市北),试图绕过阳平关,从曹军后侧发起攻击。
可是,刘备想得到这招,曹军又怎么可能想不到呢?徐晃早就在此等候多时了。陈式一到,就被打得丢盔弃甲,仅率残部逃回。
刘备这边的攻势,同样接连受挫。
当时,曹军的主帅虽是夏侯渊,但刘备觉得夏侯渊不难对付,真正难搞的是张郃。他得知张郃屯兵广石(今陕西勉县西),便亲率一万余名精兵,并将其分成十部,于深夜对张郃大营发动奇袭。
曹军虽然深夜遇袭,但张郃却不慌不乱,亲自率部上阵肉搏,接连击退了刘备的十部精兵。刘备见偷袭不成,只好下令撤退。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刘备麾下已是损兵折将,不得不给诸葛亮发去急信,命他赶紧往前线增派部队。
当年七月,曹操得知刘备还在死磕汉中,遂亲率大军出征,于九月进抵长安。
然而,曹操此次出兵,与其说是要跟老对手刘备决一死战,还不如说只是想给刘备施加压力,让他知难而退。因为,从九月到达长安曹操就按兵不动了,直到半年之后,前线的形势急转直下,他才从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急趋汉中。
此时,刘备早已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曹操先机已失,注定难有作为。
那么,这半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汉中战场的形势发生巨变呢?
答案就是——身为前线主帅的夏侯渊战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与夏侯渊已经在阳平关下对峙了将近一年,却始终未能决出胜负。
刘备这个人,军事上其实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干,但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就是坚韧不拔。只要是他认定的目标,必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而汉中的得失关乎整个益州的安危存亡,所以刘备志在必得,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
碰上这么个硬茬,夏侯渊也很头疼。夏侯老兄是一个急性子,你让他搞千里奔袭,打闪电战,大开大合,速战速决,他没问题;可像眼下这种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却很容易把他弄得心浮气躁。
一个主帅一旦产生急躁心理,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当时,刘备率部南渡汉水,在离阳平关不远的定军山安营扎寨。如果夏侯渊足够有耐心,他完全可以稳坐阳平关,固守险要以逸待劳,让刘备来打,逐渐消耗刘备的有生力量,并最终耗死他。因为时间是站在曹军这边的,只要粮草和补给不出问题,打上个两三年都没关系。刘备是客场作战,后勤运输线道阻且长,时间拖得越久,对他越为不利,所以刘备最希望的就是夏侯渊主动出关,然后伺机展开决战。
就在此刻,夏侯渊犯了第一个错误,与张郃一同引兵出关,然后筑起营寨,与刘备对峙。
随军出征的法正大喜过望,对刘备说:“出击的时候到了!”
当天夜里,刘备命全军对曹营发起猛攻,开始放火焚烧曹营外围的鹿砦。
此刻,夏侯渊犯了第二个错误,急命张郃去修复东围鹿砦,自己则亲率一部去修复南围鹿砦。稍后,传令兵来报,说张郃失利,快守不住了。夏侯渊就在这时犯了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致命的错误——从原本不多的部众中,又拨出了一半兵力去增援张郃。
刘备得到情报,立刻命黄忠所部全力进攻夏侯渊。
据说,此时夏侯渊身边只剩下四百人。当黄忠率部从山上俯冲下来,对他们展开雷霆一击时,这四百人无论如何是抵挡不住的。
于是,曹军的汉中主帅、一代名将夏侯渊,就这样被黄忠斩杀了。
毫无疑问,夏侯渊死得很没有价值。在他接连犯下的三个错误中,最不应该的,就是亲自出马去修补鹿砦。
这本来是一个“工兵排长”就可以干的活儿,可他这个前线总司令愣是自己上手了,结果不但害死了自己,也直接导致了曹军在这场战役中的惨败,进而影响了整个汉中之战的走向和结局。
由此可见,身为主将,如果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太过浓厚,迟早是会出大事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曹操就看出了他身上的这个毛病,因此郑重警告他说:“身为将领,应当要有胆怯的时候,不可一味依仗自己的勇猛。固然,将军要以勇猛为本,但同时必须要有智谋;若只有勇猛,不过是一介匹夫罢了。”
很可惜,夏侯渊没听进去,所以曹操这番话就不幸言中了。
夏侯渊一死,曹军群龙无首,被刘备打得大败,张郃只能率残部退守阳平关。
没了主帅,军营上下人心惶惶,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时任督军的杜袭和司马郭淮商量了一下,决定推举张郃暂代主帅。他们收拢了散兵溃卒,然后号令各军,说:“张将军乃国之名将,素为刘备所忌惮,而今形势紧急,非张将军不能主持大局。”
张郃遂临危受命,接管了部众。他下令各军严加戒备,并亲自巡视阵地,而众将领也都接受节制,军心总算安定了下来。
当年三月,曹操才姗姗来迟,率大军从斜谷进入了汉中地区。
刘备得报,非但不惧,反而一脸轻松地对诸将说:“曹操虽亲自出征,已无法挽回颓势,我军定能拿下汉中。”
从前的刘备不止一次被曹操打得满世界跑,可以说患上了一定程度的“恐曹症”。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的刘备坐拥一个益州和半个荆州,已然跟曹操、孙权形成三雄争霸之局,且麾下人才济济、兵强马壮,自然不会再害怕曹操了。
不过,刘备也不急着跟曹操交手。
因为,曹操亲率大军前来,兵力固然是大大增加了,可粮秣给养的消耗也相应增加了。如果说,之前刘备的后勤补给比曹军艰难的话,那么现在,双方就是半斤对八两了,我难你也难,就看谁更有耐心、更有韧劲了。
所以,刘备随即下令各军据守险要,准备跟曹操打一场持久战。
大军对峙,却无意交锋,那么能做的事情恐怕就只有袭击对方的补给线了。某日,黄忠得到情报,说曹军有一支运粮队要从阳平关北面的山上经过。他决定劫了这批粮草,于是立刻率部前往。
可是,黄忠走后,大半天都不见回来。
当时,赵云和黄忠同驻一座大营。赵云有点担心,怕老黄出事,便带上几十名骑兵出去探查。不料,此时曹操大军恰好出动,双方猝然遭遇。按理说,碰上这种状况,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掉头就跑,可赵云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命手下骑兵对曹军发起进攻。
虽然他们只有几十骑,但一顿猛冲之后,曹军前锋的阵脚还是被打乱了。赵云见好就收,赶紧带着部众且打且退。
等曹军前锋回过神来,才发现对方仅有几十人,连忙重新集结,然后拼命追击。
赵云一口气跑回了军营,可曹军却在背后紧咬不放。此时,营中毫无防备,要组织有效的防御根本来不及。于是,赵云又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竟然命部众把营门打开,然后偃旗息鼓,让大伙各回营房,制造出了一个空营的假象。
当曹操率大军追到营门外时,见敌营不但大门洞开,而且一片死寂,连个鬼影都看不到,顿时大为狐疑。
怎么回事?
事出反常必有妖!联想到方才赵云只带了几十骑出外溜达,然后打一下就跑,这不就是示敌以弱、诱敌深入,最后想在营中打埋伏吗?
还好我老曹警惕性高,否则就着了你小子的道了!
曹操得出这个结论后,当即掉转马头,引兵而还。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就这样被赵云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后来,西晋人郭冲把这个故事移到了诸葛亮头上,然后写进了《条亮五事》(记录诸葛亮的五则逸事)中;再后来,罗贯中又把郭冲编的这个故事写进了《三国演义》。于是后世读者都以为“空城计”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对手是司马懿,其实真正的主人公是赵云,对手则是曹操。
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偃旗息鼓”,也是出自赵云一手导演的这出“空城计”。
曹操带着部众掉头离去后,本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可他万万没料到,大军刚刚走到汉水边上,身后突然“擂鼓震天”,赵云居然率部追了过来。
还没等曹操回头列阵,赵云部众的强弓劲弩便一齐发射,漫天箭雨呼啸而下,瞬间就击杀了一大片曹军的后卫部队。曹军大为惊骇,开始四散狂奔,然后互相踩踏,不少人被活活踩死,更多的则是堕入汉水,溺水而死。
这场令人始料未及的遭遇战,就这样以赵云的大胜和曹操的惨败而告终。
次日,刘备专程前来营中视察,对赵云大加赞赏,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此后,曹操与刘备又对峙了一个多月,曹军中的厌战情绪开始蔓延,逃亡的官兵越来越多。
汉中在曹操眼里,本来就不是一个值得死守的地方,所以当初平定张鲁后才会把那么多百姓迁走。如今夏侯渊在此战死,自己又遭遇了惨败,此时的汉中对曹操而言已经不只是一块鸡肋了,更成了一个伤心之地。而眼下将士们又大量逃亡,军队的战斗力正在迅速削弱,如果继续这么耗下去,说不定自己的老命都得扔在这儿。
将上述事情通盘考虑了一遍后,曹操顺理成章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汉中。
当年五月,曹操引兵北还,彻底把汉中让给了刘备。
临走前,他担心刘备会攻取武都,然后利用当地的氐人来进逼关中,便问时任雍州刺史的张既有何良策。张既说:“可以把氐人迁到关中。就跟他们说,先到者朝廷重重有赏;为了利益,后面的人自然就会跟着走了。”
曹操同意这个办法,并让张既到武都负责此事。很快,便有大约五万个氐族村落的百姓集体迁居到了关中,分别被安置在扶风郡(治今陕西兴平市)和天水郡(治今甘肃甘谷县)。
至此,曹操前后三次把汉中和武都的百姓迁了出去,总计应有数十万人之多。所以,刘备虽然就此占据了汉中,却不得不长期面临人口匮乏、土地荒芜的局面。
若干年后,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接连发动五次北伐,其中多次都是因为粮草不继而被迫撤兵,其根源就在于汉中一带早就被曹操掏空了。
拿下汉中后,刘备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目光转向了与荆州北部接壤的地区——那里仍是曹操的地盘。除了襄阳和樊城外,位于襄、樊西面的房陵(今湖北房县)和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也都还在曹操手中。
随后,刘备命将领孟达从秭归出兵,攻打房陵。孟达很快便将其攻克,斩杀了曹操任命的房陵太守蒯祺。刘备又命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与孟达东西夹击,攻打上庸。曹操任命的上庸太守申耽自知不敌,只好开门迎降。
至此,汉中全境悉数被刘备收入囊中。
拿下房陵和上庸,不仅把刘备现有的地盘全部连成了一片,而且对襄阳和樊城形成了钳形攻势——西面的上庸有刘封和孟达,南面的江陵则有关羽。
下一步,刘备的战略便是攻取襄、樊,据有整个荆州北部,然后便可西出宛城、进逼中原了。
一切,都按照当年“隆中对”的既定战略在步步推进。
当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陕西勉县)设坛,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册封仪式,自立为“汉中王”。
这一年,刘备五十九岁。
出道这么多年,历经无数挫折,如今的玄德兄总算是熬出头了。所以,他需要一顶王冠来好好犒赏一下自己,也给追随自己多年的弟兄们一个交代。
放眼天下,昔日多少枭雄都已灰飞烟灭,能够撑到今天的,既是胜者为王,也是“剩者”为王。所以,曹操成了魏王,刘备成了汉中王,孙权也将在三年后成为吴王。
既然已经称王,刘备自然是要跟曹操打声招呼的。他随后便派遣使节去了许都,对御座上的傀儡天子作了奏报,同时把“左将军”和“宜城亭侯”的印绶还给了曹操。
你是魏王,我是汉中王,从此大家就平起平坐了,这些东西当然要物归原主,还请孟德兄收好。
当曹操看着刘备还给他的这些东西,不知道会不会想起当年对刘备说过的那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事实上,当年曹操说这句话,多少是有些言不由衷的。他之所以这么说,既有笼络之心,也有敲打之意,并非真的把刘备当成普天之下唯一的对手。换言之,当初的曹操虽然知道刘备是个人物,但恐怕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
当初随口一说,而今竟一语成谶!
想起这些,曹操一定会感到既无奈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