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军:关羽的巅峰时刻(1 / 1)

刘备称王后,立刘禅为太子,随后擢升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命他镇守汉中,然后班师凯旋,回到了成都。

老板称王了,弟兄们的身价自然就跟着水涨船高了。

刘备擢升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其余人等,也各有提拔。

此轮晋升,大部分是没什么问题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其中,许靖是文官,本身也是益州名士,虽谈不上有什么贡献,但提拔他主要是为了笼络人心,而“太傅”一职基本上是荣誉衔,给他很合适;法正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此次出兵汉中就是他的提议,且随军出征,肯定有功,理应提拔;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老兄弟,反正每次提拔几乎都有他们的份儿,没什么可说的;黄忠虽然资历较浅,来到刘备麾下的时间也不长,但人家老当益壮,斩杀了夏侯渊,这份功劳自然应该重赏。

上面这些人都没问题,“唯二”让人觉得不太公平的,一是没什么战功却升至高位的马超,二是明明立下大功却压根没被提拔的赵云。

客观来看,马超自从投靠了刘备,基本上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业绩。唯一称得上贡献的,也就是刚来的时候把刘璋及成都军民吓破了胆,从而顺利逼降了刘璋。而此次打汉中,他和张飞在武都是吃了败仗的,后面刘备死磕阳平关的时候,史书便没有他的记载了,估计就是没有任何值得一表的战绩。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一跃而为“左将军”,相当于取代了刘备原来的职位。若单纯以军功论,这是难以服众的。

可是,刘备为什么还是让他跻身“一线大将”的行列呢?

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马超之前毕竟是一方诸侯,其江湖地位和威望摆在那儿,就算没有什么战功,刘备也不敢怠慢了他。换言之,就是以高官厚禄加以笼络,免得这个曾经纵横关陇的军阀再起异心。所以,此次对马超的擢升,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军功的角度。

再来看“一身是胆”的赵云,以一出绝妙的“空城计”大败曹操,从而迫使曹操放弃了汉中,可谓居功至伟,然而在这轮晋升中,刘备似乎把他给忘了。

之前攻下益州,赵云由“牙门将军”晋升为“翊军将军”,而此次却没有挪窝,还是原职。

那么,是不是“翊军将军”的军衔已经够高,足以跟前、后、左、右将军比肩,所以升无可升了呢?

首先,这个军衔古来未有,是刘备独创的,专门封给了赵云,终三国之世,再也没人继承这个头衔。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也算一种独有的荣宠,地位肯定是比一般的杂号将军高得多。此外,据东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也是把赵云的“翊军将军”与关、张、马、黄四人的军衔并列的。

由此可见,总体上看,赵云虽然在此轮晋升中被忽略了,但他在刘备集团里的真正地位,应该可以比肩于关、张、马、黄,或者说同属第一梯队。当然,要是进一步死抠细节的话,有一个差异不可不提——关、张、马三人在晋升军衔的同时,更获得了“假节钺”或“假节”的特权;而这项特权,黄忠和赵云是没有的。

所以,如果纯以军功、资历和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言,《三国演义》所谓“五虎上将”的排序,应该更符合我们后世读者的认知,即关、张、赵、马、黄,赵云排在中间,仅次于关羽和张飞。

但是,若以正史记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官方排名”则为:关、张、马、黄、赵,赵云屈居末位。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这五人合为一传时,也是按照这个排位顺序来写的。就此而言,赵云是有些憋屈的,不得不让后人替他抱憾。

关于此轮晋升,还有一个小插曲,跟关羽有关。

据说,当刘备派遣属下司马费诗前往荆州去给关羽授衔时,关羽听说自己居然跟资历平平、年纪却一大把的黄忠并列,顿时勃然作色,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然后坚决不肯受命。

不得不说,这就是关羽身上最大的缺点——傲气。

有才的人,通常都有这种“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的毛病,关羽也未能免俗。其实,关羽的这个性格缺点,早在几年前,他得知马超来降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当时,关羽素闻马超威名,觉得这家伙一来,可能会抢了自己的风头,便特意写了封信给诸葛亮,问马超这个人的才干,大致可以跟何人相比。

诸葛亮一看,就知道关羽的傲气上来了。他真正想问的,其实是——马超跟我比如何?

怎么回信呢?

若说马超比你强吧,既不太符合事实,也会惹怒你,肯定不行;说马超不如你吧,似乎又把马超得罪了,日后传出去,肯定影响安定团结。

所以,诸葛亮再三斟酌后,提笔做了这样的回复:“这位孟起兄,文武双全,雄烈过人,堪称一世豪杰,不亚于汉初名将黥布、彭越,差不多可以跟翼德兄并驾齐驱、一争高下,但是跟你云长兄比嘛……你可是傲视群伦、超绝当世之人啊,他是肯定不及的。”

如此回复,既给了马超极高的评价,日后传出去也不怕得罪他,同时也等于捧了张飞,最后又把关羽直接捧上了天,简直是一石三鸟、面面俱到,可以说没人能把话说得比诸葛亮更漂亮了!

关羽见信后,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后就把这封信珍藏了起来,此后每次接待客人,都会把信拿出来让大家传阅,活像小孩子拿了“三好学生”的奖状一样。

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他的死穴和软肋,正如《荷马史诗》中刀枪不入的阿喀琉斯,也会有一个脆弱的脚后跟。自负和孤傲,就是关羽的“阿喀琉斯之踵”。

短短数月后,关羽之所以会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大意失荆州”,一世英雄却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很大程度上就是“骄傲”这一弱点导致的。

当时,费诗见关羽不肯接受任命,连忙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创立帝王之业者,不能只用同一种人。昔日,萧何、曹参跟高祖是发小,而陈平、韩信都是后来才投靠的。可论其官位,韩信居上,却也从未听说萧何、曹参因此抱怨。如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指斩杀夏侯渊)重用黄忠,然而在他心目中,黄忠岂能与君侯你相提并论?在我看来,大王与君侯犹如一体,可谓休戚与共、祸福同担。所以,愚意以为,君侯不应计较官位高低、爵禄多少。在下不过一介信使,任务就是传达王命,君侯若执意不受拜,在下也只能回去。但是,君侯此举,令人遗憾,恐怕迟早会感到后悔。”

其实,关羽也不过是摆摆架子、发发牢骚而已,不可能真的拒绝受命。

虽说跟黄忠同列有些掉价,可你好歹在武将序列中也是排名第一的,还想怎样?倘若费诗真的拍屁股走了,你关羽不但自己下不来台,也会让老大刘备难堪,到时候大家脸上都挂不住,事情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听完费诗的劝解,关羽便做出一番“大感悟”的样子,顺势就坡下驴,接受了任命。

当刘备命刘封和孟达拿下房陵、上庸后,关羽立刻意识到,进攻襄、樊,全面夺取荆州北部的时机成熟了。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即刘备刚刚自立为汉中王没几天,关羽便打响了北伐之战。

他命南郡太守糜芳(糜竺之弟)镇守江陵,部将傅士仁镇守公安,以防备孙权,然后亲率水陆大军北上,对曹仁驻守的樊城发起了猛烈进攻。

据《三国演义》所言,关羽“刮骨疗毒”的经典一幕,便是发生在这场攻城战中。故事里说,关羽在攻城时被曹仁的弓弩手所伤,右臂中箭,翻身落马,被关平救回大营。因箭头有毒,关羽伤口红肿,右臂不能动弹,众人赶紧四处寻访名医。恰在此时,神医华佗翩然而至,为关羽刮骨疗毒,旋即妙手回春,治愈了箭疮。

“刮骨疗毒”的一幕,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详,至于为关羽医治的人,史书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不是华佗。因为,华佗早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被曹操扔进许都的监狱中,然后拷打致死了。假如还有一个“华佗”去给关羽开刀,那肯定是江湖骗子。

按《三国志》记载,关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每到阴雨天,“骨常疼痛”。医师认为,是因为箭头有毒,侵入了骨头,必须割开手臂皮肉,刮骨去毒,才能根治。关羽二话不说,手臂一伸,就让医师动刀。

这是典型的外科手术,可关羽完全不当回事儿,一边开刀还一边跟众将领聚宴喝酒。手术过程中,只见“臂血流离,盈于盘器”,关羽竟然若无其事地喝酒吃肉,还跟众人谈笑风生。

这种忍耐力和意志力,当真世所罕见!

千百年来,无数后人之所以把关羽奉若神明,除了崇拜他的义薄云天、武功盖世之外,再有的话,想必就是这种视疼痛如无物的“大丈夫气概”了。

关羽开始攻城后,曹仁一边据城死守,一边频频向曹操告急。曹操接到战报,立刻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打算让他挂帅出征。可是,在权力斗争中出局的曹植对政治早已死心,如今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打仗,于是故意喝得酩酊大醉,连站都站不稳。

曹操万分无奈,只好转而派遣于禁和庞德,共率“七军”约三万人驰援樊城。

庞德本是马超麾下猛将,此前跟马超一起投靠了张鲁,可后来马超转投刘备,庞德却没有跟从,而是留在汉中。再后来,他便随张鲁一起投降了曹操,被曹操封为立义将军。

援军到来后,曹仁命于禁和庞德驻扎在城北十里处的山谷中,准备内外夹击,给关羽来个反包围。

然而,曹仁万万没料到,正是这一安排,导致了于禁的惨败。

时值八月,秋雨连绵,汉水暴涨,致使堤坝决口。而于禁、庞德驻扎之处,地势低洼,所以一夜之间就被数丈深的洪水淹没了。

这对关羽而言,自然是天赐良机。

当时,曹军人马大多被洪水所淹,于禁带着部分将士仓皇爬上了附近的高岗。关羽则率领他的水军,乘坐大型战舰,浩浩****而来,将于禁等人团团包围,然后从容地发起了进攻。

于禁率残部抵抗了一阵,可他眼下的处境如同困守“孤岛”,再怎么抵抗也是徒劳。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投降。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于禁最后还是选择了投降。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身为曹操嫡系的于禁选择了投降,可不久前才刚刚投奔曹操的庞德却表现得极其英勇。

庞德当时带着少数部众逃到了附近的堤坝上。面对关羽水军的围攻,史称其“被甲持弓,箭不虚发,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资治通鉴·汉纪六十》),也就是从清晨一直力战到中午。部将董衡、董超等人想要投降,都被庞德亲手砍杀了。

最后,箭射光了,敌人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庞德厉声对部众道:“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三国志·庞德传》)说完便拔刀冲了上去,跟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这是一场毫无希望、必败无疑的战斗,可庞德却“战益怒,气愈壮”,用视死如归的行动诠释着“良将”的风范与“烈士”的气节。

然而,战至午后,大水越漫越高,庞德及其部众能够立足的地方也越来越小。面对如此绝境,残存的将士们终于撑不下去了,纷纷缴械投降。最后,庞德身边只剩下三个人。

他万般无奈,只好带着这三个人乘上一艘小船,准备拼死突围。可船刚划出去没多远,就被湍急的水流掀翻了。关羽部众生擒了庞德,把他押到关羽面前,命他跪下,可庞德却昂首挺胸,坚决不跪。

关羽内心也颇为敬佩他的悍勇,便道:“你的堂兄庞柔在汉中归顺了我们,我也有心要收你为将,你为何不早点投降呢?”

庞德怒目而视,破口大骂道:“竖子,扯什么降不降!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你们刘备不过是个庸才,岂能敌得过魏王?我宁为国家之鬼,也绝不当贼人之将!”

关羽有心想留庞德一命,可见他如此决绝,也没办法,只好把他杀了。

后来,于禁投降、庞德就义的消息传到邺城,曹操忍不住怆然涕下,悲叹道:“于禁与我相知三十年,何曾料想面临危难,反而不如庞德啊!”

至此,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之一“水淹七军”,以曹军惨败、关羽全胜而告终。这无疑是关羽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老天爷帮了大忙,而并非像《三国演义》里写的,是关羽决堤放水才淹了于禁七军。究其实,关羽只是顺势而为,抓住了战机而已。

灭了于禁的援军后,关羽立刻回师,继续围攻樊城;同时,另遣别将进攻曹军将领吕常驻守的襄阳。

由于连日被洪水浸泡,樊城的城墙多处坍塌,曹军将士惶惶不安,于是有将领劝曹仁道:“今日之危险,非人力所能克服,还是趁关羽尚未完成合围,乘上快船,连夜撤退吧。”

曹仁闻言,心里不由得也打起了退堂鼓。

此时,满宠也在樊城,见曹仁的意志有所动摇,赶紧道:“洪水来势凶猛,可难以持久,不必太过担心。我得到情报,说关羽已另派一部北上,前锋已进抵郏县(今河南郏县)。如今,自许都以南,百姓皆人心惶惶,而关羽之所以不敢再向前推进,就是担心我军断其后路。一旦我们撤退,关羽便会**,只怕到时候,黄河以南就不再是朝廷所有了。”

曹仁当然也知道樊城的战略地位有多么重要,只是眼下自己的部众只有区区数千人,若无援军,必定坚守不了多久。然而,若真的弃城而逃,回到邺城又将如何面对魏王?即便逃过一死,一世英名也将毁于一旦,那不是比死还难受?

所以,与其苟且偷生,不如死战到底!

曹仁想通了,遂召集部众,然后把一匹白马沉进了水里,以此立下盟誓,命全军上下“同心固守”。

随后,关羽对樊城完成了全面包围,彻底断绝了城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络。

这样的围困,很容易让一些人意志崩溃。很快,城中便有两名大员违背了曹仁刚刚立下的“白马之盟”,偷偷出城投降了:一个是荆州刺史胡修,一个是南乡太守傅方。

关羽相信,用不了多久,城中守军便会步这两人之后尘,乖乖出城投降。而一旦拿下襄、樊,他便可挥师北上,直取中原了!

然而,此刻踌躇满志的关羽,却忘记了一句古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他一心只盯着北边的曹操,却忽略甚至轻视了身后的孙权。所以,英雄盖世的关羽,注定要为他的自负和轻敌,付出致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