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刘备只能拿出他最擅长的本事——跑路。
但这回并非一逃了之,而是有计划的战略撤退,从樊城撤往南边五百里外的军事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
因刘备在荆州长达七年,其间专门命关羽组建了一支水军,士兵近万人,战船数百艘,所以这回跑路,刘备决定兵分两路:由他本人及张飞、赵云、诸葛亮、徐庶等人,率步骑兵走陆路;由关羽率水军走水路,两军约定在江陵会师。
樊城与襄阳只隔了一条汉水。刘备率部经过襄阳城下时,派人向城头上喊话,让刘琮出来相见。史书没有记载刘备此举的目的,不过料想,估计是要找这小子骂一顿,教教他做人的道理。毕竟这回从头到尾都被这小子蒙在鼓里,险些被他害死,这口恶气总得出一出。
可是,刘琮现在已经降曹,跟刘备就变成敌人了。敌人居然带着兵马在城下叫嚣,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所以刘琮就缩着不肯露头。
刘备无奈,只好作罢。接下来,他本该争分夺秒抓紧跑路才对,可据史料记载,他居然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跑到刘表墓前去拜别,还流了不少眼泪:“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
以眼下的处境而言,刘备这么做,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紧接着,更不明智的事情发生了。
如果说辞别刘表还只是耽搁了一点时间,不至于因此就被曹操追上的话,那么下面发生的这件事情,却几乎可以说是“自寻死路”,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就在刘备一行自襄阳南下的一路上,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涌来了十多万士绅百姓,死活都要跟着他刘玄德一块儿走!
要知道,百姓逃难跟部队行军那可是两个天差地别的概念。同样是跑路,部队急行军日行一二百里不在话下,而百姓则是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身上都背着行李,甚至很多还拉着板车、驴车、牛车,上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家当,那走起来不就跟乌龟爬一样吗?
《三国志·先主传》写得很清楚:“众十馀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馀里。”
日行十余里,无异于一群慢慢腾腾的羊等着曹操的虎狼之师前来宰杀!
见此情景,刘备身边的人连忙建议道:“应该急速行军,前往江陵,现在人这么多,可战士却太少,一旦曹操追上来,我们如何抵御?”
这是每一个脑子清醒的人,在这种时候都会出现的担忧。
可刘备的回答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创立大业,必以人民为根本,如今他们追随我,我怎么忍心弃他们而去?
所以,刘备决定带着他们一块儿走。
在这样的时刻,做这样的决定,无异于自杀!
刘备的脑子很清醒,并不糊涂,他当然知道以这种速度前进,很快就会被曹操追上。可明知如此,他为何还要这么做呢?
今天有不少人认为,刘备拜别刘表的行为,是在作秀;而他带着百姓一块儿走的目的,则是把他们当成肉盾,以便曹操杀来的时候可以拿他们挡刀。
若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那么用“伪君子”来形容刘备简直太便宜他了,应该用“阴狠恶毒”“丧尽天良”来形容还差不多。
然而,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理由很简单:倘若刘备真的这么想、也这么做了,那他从今往后就别想在汉末三国的江湖上混了,用不了多久,他必定会身败名裂、众叛亲离,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然后死得比谁都难看,根本不可能活得长久,更不可能逆袭成后来的蜀汉昭烈皇帝。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汉末三国虽然是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但不等于当时的人都不讲名节和道义。恰恰相反,世道越乱,人们往往越看重忠义、仁德这些品质,因为它们比平时更稀少,所以显得更为珍贵。正因如此,暴虐无道的董卓、骄奢放纵的袁术,还有专门在老板背后插刀的吕布,不论曾经多么强大、多么嚣张,最后无一不是落入失道寡助、众叛亲离的绝境;而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忠义之士,才会博得世人的称道和崇敬。
可见,人心就是一杆秤。
这杆秤不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会准确地称量出一个人的人品。因此,假如刘备真的干了“拿百姓当肉盾”这样的烂事,那肯定是瞒不过世人的,也必定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首先,他身边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就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因为这种做法已经突破了人性的底线,他们又怎么可能无动于衷,继续追随如此没有人性的主公呢?
可想而知,他们一定会对刘备感到深深的失望,乃至深深的厌恶,然后或迟或早弃他而去。
没有了这帮人的生死相随和鼎力辅佐,刘备还怎么打天下?还怎么开创蜀汉霸业?
此外,这种事情一旦做了,必定会传扬开来。到时候,四方诸侯及天下人会怎样看待刘备?比如说,孙权还会与他结盟抗曹吗?刘璋还会请他入蜀去对付张鲁吗?益州谋臣法正、张松还会做他的内应吗?关中悍将马超、长沙老将黄忠还会投奔他吗?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刘备还怎么在荆州立足,进而拿下益州、汉中,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不可能之事。
当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枭雄走到众叛亲离、人人厌弃的地步,他就离死不远了。随便一个小地方的县令,都可以轻轻松松砍下他的人头。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另外,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也就是从刘备的动机来思考这件事。
说刘备拿百姓当肉盾,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刘备自己估计跑不过曹操,才有必要这么干。但纵观刘备这大半生,打胜仗的次数很少,战败跑路的经验却相当丰富,逃命的功夫更是一流。所以,如果他一心只想逃命的话,何苦要带上十余万百姓这么大一个拖累呢?既然自己跑路有很大把握摆脱曹操,又何必拉百姓来当肉盾,从而背负千古骂名?这不是多此一举、得不偿失吗?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刘备绝对不可能干出“拿百姓当肉盾”这种自毁名节、自绝于天下的蠢事。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刘备明知带着百姓跑不快,为何还要这么做?
其实,答案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两个字:道义。
刘备名义上虽是汉室宗亲,但仅仅凭借这块招牌,远远不足以让他在这个乱世安身立命。那他的立身之本又是什么呢?
就是两个字——道义。
我们就拿曹操来做个比较。曹操是官二代出身,拥有很多足以立身创业的资源,所以道义在他那儿只是个工具,需要的时候拿来装点一下门面,不需要的时候便可弃置一旁。而刘备呢?苦孩子出身,一介草根,白手起家,他凭什么跟曹操、袁绍、袁术这些高干子弟出身的人一起逐鹿天下?
要比拼有形资产,刘备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刘备只能跟他们拼人品,以及由人品衍生出来的人设和名声。
可别小瞧这些无形资产的分量。我们说过,世道越乱,人们往往越看重忠义、仁德这些品质。所以,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也不论是先天秉性还是后天养成,刘备注定要以仁义立身处世,以道义凝聚人心,从而扬名立万,驰骋沙场。
换言之,“道义”在刘备这儿,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他立身、创业的大根大本,可以说有之则生,无之则亡!
因此,无论是去刘表墓前拜别,还是危急时刻带着百姓一块儿跑路,都是刘备这个人应该也必须做的事情,是由他的一贯人设所决定的逻辑必然。不管人们说他是作秀也好,是真情也罢,刘备都只能这么做,别无选择。
至于带着百姓跑路无异于自杀,刘备当然也知道。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若是弃百姓而去,刘备首先会感到良心不安,其次,苦心经营多年的人设会一朝崩塌,这个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带着百姓一块儿跑,虽然很危险,但实在不行再设法跑路,总会有一线生机,至少首先不违背良心,其次不破坏人设。
可见,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刘备终究也没有最优解,只能握紧拳头对百姓们大喊一声——老乡们别怕,跟我走!
现在,让我们回到建安十三年的历史现场,看看接下来都发生了什么。
当刘备从樊城紧急南撤后,曹操马上判断出刘备是要逃往江陵。而江陵是个战略要地,储存了大量的粮秣和军用物资,绝不能落入刘备手中。
因此,曹操立刻把辎重留给后勤部队,然后亲率精锐,轻装急进,火速赶到了襄阳。到了这里,又听刘琮报告说刘备已经过去了,曹操索性把其他部队也扔下,只率领五千虎豹骑全力追击。
我们前文介绍过虎豹骑,这是一支精锐中的精锐,其战斗力和机动性在当时的军队中都是最强大的,没有之一。
就这样,曹操亲率五千虎豹骑,一日一夜疾行三百多里,终于在当阳境内的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市西南)追上了刘备,以及跟随他的十余万百姓。
当一支身经百战的虎狼之师对上十余万手无寸铁的逃难百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史书没有记载当时刘备有多少部众,估计也就是几千人,而且以步兵居多,其战斗力跟虎豹骑比起来,自然是弱爆了。
所以,这场历史上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与其说是一场两军对阵的战役,还不如说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曹操一声令下,恐怖的屠杀就开始了。
刘备的部众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战力对比太过悬殊,很快就全线崩溃了。至于那十余万百姓,被杀的被杀,被俘的被俘,剩下的就只能四散逃命、自求多福了。
当初曹操一时疏忽放跑了刘备,这些年来一直深感懊悔,因为他知道刘备是个人物,迟早会成为自己的劲敌。现如今,刘备就在眼前,曹操的目光就像一支利箭,瞬间越过无数乌泱泱的人头,直直射在了刘备仓皇而逃的背影上。
这一次,曹操绝对不会再放过他!
不过,身为汉末天下久负盛名的“常败将军”兼“跑路高手”,刘备逃命的本事绝对不比虎豹骑杀人的功夫逊色,所以曹操注定要失算。
眼看大势已去,刘备就跟此前的几回跑路一样,再一次扔下自己的老婆、孩子,仅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和数十骑兵逃离了战场。
此时,身边有个谋士却没有跟刘备一起逃,而是决定投奔曹操。
他就是徐庶。
徐庶做此决定,并非背叛刘备,而是迫不得已。因为,在混乱之中,他的老母亲被曹军抓了。徐庶心急如焚,只好向刘备告别,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本来想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全凭这方寸之心,如今老母被俘,我方寸已乱,不能再辅佐你了,就此与将军别过吧。”
刘备固然惜才,却也没有理由阻拦人家,只好让他走了。
就这样,徐庶被迫成了曹操的人。
后世据此将徐庶奉为孝子的典范。他辞别刘备时说的话,就是“方寸已乱”这个成语的出处。此外,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后来又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意思是徐庶身在曹营却不肯为曹操出谋划策。徐庶这件事,还与当初关羽不肯为曹操所用的事迹一起,演化出了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事实上,徐庶进了曹营真的可以一言不发、只拿工资不干活吗?若说他在情感上一直没有忘记刘备,或许可信,可要说他在曹操那儿尸位素餐、啥事都不干,肯定与历史不符。徐庶后来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岂是靠“一言不发”就能混上去的?可见,这只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绝非历史事实。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来看长坂坡之战的经过。
话说,刘备虽已年近半百、“髀里肉生”,可跑起路来,身形还是那么矫健,宛如风一样的男子,呼地一下就从曹操的视野中消失了。
曹操大怒,命虎豹骑继续追击,不砍下刘备的人头誓不罢休。
于是,一队虎豹骑紧紧咬住了刘备等人。
渐渐地,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流,河上横跨着一座窄窄的木桥,要摆脱追兵,守住这座木桥就是唯一的机会。张飞当机立断,让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先走,自己则带着二十名骑兵,大马金刀地横在了桥上,就等追兵到来。
很快,那队虎豹骑就风驰电掣地来到了河边。然后,他们就被瞋目横矛、如铁塔一般立在桥头的张飞给挡住了。
准确地说,这些杀气腾腾的虎豹骑是突然间被吓住了。因为,他们感觉眼前这个家伙身上的杀气,要比他们强大得多,也可怕得多。
就在他们惊疑未定之际,张飞又猛然发出一声暴喝:“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
这一幕,无疑是张飞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用《三国演义》的话说,就叫“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虽然真实的历史没有罗贯中老先生写得那么夸张,什么张飞一声怒吼,曹军大将“夏侯杰”就“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然后曹军“自相践踏”云云,但张飞舍身救主的忠义和视死如归的胆气,的确是罕有人及的。
仅此一举,就足以奠定他在汉末三国的名将地位,也足以令他名垂青史、享誉后世。
当然,曹操麾下的虎豹骑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如果鼓起勇气全部压上去,张飞和他的二十名骑兵终究是抵挡不住的。可问题在于,当时张飞“万人敌”的威名早已传开,这些虎豹骑深知,要想跨过这座木桥追上刘备,其代价便是——至少得有一二十人横尸于张飞的长矛之下。
谁愿意率先冲上去,成为那个代价呢?
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就算有人愿意充当这样的“先烈”,在冲上去之前,也必定需要一个酝酿勇气和下定决心的过程。
战机稍纵即逝。仅仅是这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就足够让刘备一行绝尘而去、逃出生天了。
刘备、诸葛亮等人过河之后,埋头狂奔,等稍一回过神来,才蓦然发现——赵云不见了。
有人赶紧向主公汇报,说亲眼看见赵云掉转马头奔北边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说赵云叛变了,在这危急关头投降了曹操。
刘备一听,毫不犹豫地拔出手戟扔向那个人,怒道:“子龙绝不会弃我而走!”
这倒霉家伙有没有被刘备一戟刺死,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从刘备的这一强烈反应来看,便足以说明他对赵云的信任之深。
没错,赵云掉头而去,并不是去投降曹操,而是去救刘备唯一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的阿斗。
刘备早年戎马倥偬,虽然先后娶了几个老婆(生了两个女儿),但一直没能生下一个儿子,为此还特意收了一个养子刘封。直到客居荆州期间,甘夫人好不容易才为他生下刘禅,也就是阿斗。
阿斗生于建安十二年,眼下也才一岁。甘夫人抱着他,乘坐的是马车,根本跑不快,自然没办法跟着刘备逃命。
对于年近半百的刘备而言,失去阿斗,不仅很可能从此“绝后”,而且未来即便能够成就霸业,也没有自己的骨血来继承。这样的损失,无疑比战败本身惨痛得多。
赵云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会义无反顾地冲了回去,并且单枪匹马地杀进了曹军的虎豹骑中。此时刘备的部众早已溃败,即使甘夫人的马车旁边还有少数护卫,必然也是深陷虎豹骑的重兵包围之中。因此,赵云的这次救援行动,胜算是非常渺茫的,极大的概率是有去无回,就此捐躯。
相信,在掉转马头的那一刻,赵云一定已经做好了慷慨赴义、战死沙场的准备。
那一天的长坂坡,遍地尸骸,残阳如血。赵云手提长枪、纵马而去的背影,显得无比悲壮而决绝……
史书没有记载赵云是如何救出阿斗和甘夫人的,不过我们不难想象,要从成百上千的虎豹骑手中救出一个女人和一个幼儿,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也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这场战斗会是多么血腥、惨烈、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如果用罗贯中的话说,就是:“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就像张飞在长坂桥头的那一幕一样,赵云“单骑救主”的这一幕,无疑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三国演义》中,赵云“七进七出”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这场救援行动的艰难、惊险和曲折,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怎么渲染都不为过。
长坂坡之战,只是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战斗之一,然而就是这场战斗,一举成就了张飞和赵云“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千秋英名,也让无数后人读史至此,忍不住血脉贲张、心驰神往。
赵云拼死救出阿斗和甘夫人后,很快就与刘备、张飞等人会合了。
见到大难不死、安全归来的妻儿,刘备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是难以言表的。《三国演义》说,刘备无以表达对赵云的感激,就把阿斗狠狠摔在了地上,还说了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当然是虚构的。历史上的刘备不太可能做出这么戏剧性的动作,但是对赵云说一些感谢和勖勉之语,应该是少不了的。
此时,曹操的虎豹骑还在身后紧追不舍,而刘备这边的部众早已溃散,继续这么跑下去,很可能是死路一条。所以,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商议了一下,决定改变原计划,不再走陆路去江陵了,而是往东南方向走,到汉水的渡口去跟关羽的水军会合。
曹操的骑兵天下无敌,可他的水军却是刚刚招募的新兵蛋子,只在邺城的玄武池里划过几天水,没那个本事追上关羽的水军,就算追上了,百分百也不是关羽的对手。
所以,刘备只能先摆脱曹操,然后再做打算。
就在这时,让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想到的是,孙权方面派出的一个重要人物,竟然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他们面前。
这个人就是鲁肃。
更让刘备和诸葛亮感到惊喜的是,鲁肃居然在这生死关头给他们递来了一枚橄榄枝。不,确切地说,是给他们递来了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