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率大军一路南下,迅速占据了江陵。
拿下这个战略要地的同时,曹操也收降了此地的荆州水军。接下来,向东可以顺江而下,追剿刘备残部,进而攻略江东;向西可以溯江而上,进取益州。至此,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占据了大半个荆州。南征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已经圆满达成。
随后,曹操开始大举封赏,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并将他与蒯越、蔡瑁等十五人全部封侯,同时任命蒯越为光禄勋,韩嵩为大鸿胪,蔡瑁为从事中郎,其余人等也各有任命。
对刘琮而言,虽然老板做不成了,但至少富贵可保,结局也不算太坏;而蒯越、蔡瑁等人对这个结果就更满意了——职位更高,薪水更多,一应福利待遇也都有提升,可谓皆大欢喜;至于谁来当这个荆州的老板,实在是无关紧要。
原荆州大将文聘,也是在这时候投到了曹操麾下,被任命为江夏太守,日后成了威震一方的曹魏名将。
面对荆州巨变,江东那边自然不会毫无反应。
早在刘表病卒的消息传到江东时,鲁肃便立刻向孙权建言,提出了“进据荆州,联刘抗曹”的战略。
他说:“荆州与我方接壤,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富庶,若据而有之,此乃帝王之资也。如今刘表刚死,两个儿子不和,军中诸将各怀鬼胎。刘备是天下枭雄,早就跟曹操结了梁子,他寄居荆州,被刘表猜忌而无用武之地。如果刘备与刘表二子能齐心协力,那我们就跟他们和平共存,缔结友好;倘若他们不能合作,那我们就另打主意,争取把荆州拿下。现在,我请求前往荆州,以吊唁为由跟他们接触,顺便拜访一下他们军中的重要将领,同时说服刘备,让他联手刘表的部众,共同对抗曹操,刘备必定欣然从命。若能达到这个目的,则荆州可保,天下可定。现在如不迅速前往,恐怕荆州就落入曹操之手了。”
孙权赞同这个方略,命鲁肃立刻出发。
鲁肃刚到夏口,便听说曹操大军已经进入荆州了。等他昼夜兼程,抵达南郡(江陵所在郡)时,又得到了刘琮降曹、刘备南撤的消息。
形势瞬息万变,看来荆州是保不住了,而今之计,只能是赶紧找到刘备,劝他联手抗曹。
鲁肃旋即北上,终于在刘备与关羽水军会合之前找到了他。鲁肃先是转达了孙权的问候,然后双方就目前的天下大势深入交换了意见。一番必不可少的外交辞令后,鲁肃终于对刘备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接下来打算去哪儿?
眼下的刘备,对自己的未来其实是完全蒙圈的。江陵肯定是不能去了,现在比较靠谱的落脚之处就是刘琦驻守的夏口。可是,在摸清鲁肃的意图之前,刘备也不想露出自己的底牌,便随口道:“我跟苍梧(治今广西梧州市)太守吴巨是老朋友,打算去投靠他。”
鲁肃知道刘备是在试探,便不再兜圈子了,直言道:“我们孙将军聪明仁惠,礼贤下士,江东英豪,无不归附,现已据有六郡,兵精粮足,足以成就大业。如今,我替阁下考虑,不如派遣一位心腹,前往江东,与孙将军缔结盟约,共图大业。倘若去投靠吴巨,那个吴巨只是个凡夫,且在偏远之地,很快就会被人吞并,岂是托身之所?”
刘备一听,就像行将溺毙的人看见了一根救命稻草,不禁大喜过望,自然是满口答应。当时诸葛亮也在场,鲁肃就跟他拉关系,说:“我是子瑜的朋友。”
“子瑜”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表字。诸葛瑾早年避乱江东,目前在孙权麾下担任长史,也算是江东集团的核心高管。有这个哥哥在,对于诸葛亮下一步与孙权方面洽谈合作,自然是有帮助的。
诸葛亮当即跟鲁肃攀谈了起来,两人就此定交。
接着,鲁肃向刘备建议,顺江东下,进驻鄂县的樊口(今湖北鄂州市)。此地与刘琦驻守的夏口相距不远,双方可遥相呼应,共御曹操。
刘备依计而行,随即率部众来到了樊口。
此时,曹操占据江陵的消息传来,诸葛亮料定曹操很快便会东征,遂主动请缨,愿立刻出使江东,向孙权求救。随后,诸葛亮与鲁肃一同东行,来到了柴桑(治今江西九江市西南)。而孙权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虽然鲁肃向刘备这边抛出了橄榄枝,但双方充其量只是达成了合作意向,至于最后能不能缔结正式盟约,其一,得看孙权的态度,其二,就得看诸葛亮的本事了。
这是诸葛亮自追随刘备以来,第一次独当大任,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首秀”之作,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三国演义》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超群绝伦,用充满戏剧性的笔法演绎了一个“舌战群儒”的精彩故事,让诸葛亮以雄辩滔滔的口才,把张昭、虞翻等一干江东谋士驳得哑口无言。罗贯中刻画的这一经典桥段,在后世广为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
可事实上,这一幕从未发生。
按正史记载,诸葛亮是直接面见孙权,二人单独会谈的。虽然这场谈判没有“舌战群儒”那么激烈和跌宕,但也是暗藏机锋,张力十足,而且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口才也是极好的。
双方一见面,略加寒暄后,诸葛亮便直奔主题,道:“今海内大乱,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驻军于汉南(汉水之南),与曹操并争天下。如今,曹操兵锋过处,所向披靡,攻破荆州,威震四海。正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南撤至此,希望将军衡量自身实力,妥善考虑对策。将军若能率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那就尽早与其断交;若无此能力,也不妨放下武器,脱下铠甲,向曹操北面称臣。可如今将军表面上服从他,内心却犹豫不决,事态危急,却无决断,恐怕大祸会随时降临啊!”
诸葛亮这一上来,调门就提得很高,明明是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只能向孙权求救,却摆出了外交使节不卑不亢的姿态,把刘备、曹操和孙权说成是“并争天下”、平起平坐的三方势力,没有丝毫求人救命的意思,更没有一丝弱势者惯有的媚态和可怜相。反之,诸葛亮甚至还毫不隐讳地将了孙权一军,说他要是打不过趁早投降,否则就大祸临头了。这架势,哪是来求人的啊,简直就是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仿佛现在走投无路的不是刘备,而是孙权。
然而,孙权可不是刘琦或刘琮,人家定力强得很,根本不吃诸葛亮虚张声势这一套。
他静静地听完这番话,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若如阁下所言,刘豫州何不干脆向曹操北面称臣?”
不愧是江东集团的老板,这反将的一军十分犀利。
倘若形势真的如此严峻,连我们江东集团都岌岌可危的话,那你们刘豫州混到如今这步田地,也没必要打了,干脆你们先降了得了,何必废这么多话?
诸葛亮被孙权这么一逼,索性把调门提得更高,说:“秦末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位壮士,尚且坚守大义,不愿接受屈辱,何况刘豫州乃汉室贵胄,英才盖世,天下士人无不仰慕,投奔他如万水东流回归大海!假如大事不成,只能说是天意,岂能屈居于曹操之下?”
这就是把底牌亮出来了——我们虽然很弱,但我们不怕死,大不了就慷慨赴义,绝不向曹操卑躬屈膝。换言之,在我们刘豫州的字典里,没有“投降”二字。
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同时也是在用激将法,迫使孙权表明态度,就看你孙权接不接招了。
年轻的孙老板毕竟也是血气方刚,岂能被你诸葛亮给看扁了?打就打,谁怕谁啊!
孙权当即勃然作色,道:“我不可能以江东六郡之地、十万精锐之众而受制于人,我决心已定!”
所谓决心,当然就是决一死战了。
亮明态度后,孙权却话锋一转,把球给踢了回去,道:“虽然说,没有谁比刘豫州更有勇气对抗曹操,但你们刚刚打了败仗,凭什么面对这个危局?”
高调谁都会唱,问题是仗该怎么打。我孙权有六郡之地、十万之众,完全有资本跟曹操血拼,可你们刘豫州有什么?先说说你们有多少家底,再来谈战略合作的事吧。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也没义务做慈善。要想合作,就得实力对等,否则免谈。
话说到这份儿上,就不能再玩虚的了。诸葛亮当即换了一种诚恳的语气,对“联手抗曹”的战略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可行性分析。
他说:“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但归来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足有精锐一万;此外,刘琦的江夏部众也不下万人。曹操虽然人多势众,但劳师远征,人马疲敝,听说之前为了追击我方,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这就是所谓的‘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对此,《孙子兵法》深以为戒,认为即使是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必因此而败。况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这也是他们的一大劣势。此外,荆州士众归附曹操,只是形势所迫,并非心服。如今,将军若能命猛将统领精兵数万,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必然可以击败曹军。曹操若败,只能北还。如此,则荆州与东吴的势力便强大了,鼎足而立的态势就会形成。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望将军明断。”
诸葛亮亮出了家底,即关羽水军一万,加上刘琦部众一万,共计两万人。虽然不多,但他要求孙权的也不多,“数万”即可,大致就是三到五万。如此一来,孙权的“出资”比例固然比刘备这边大,可也不至于太过悬殊。
换言之,诸葛亮提出的这个“合资”方案,并没有占孙权太多便宜,还是比较合理的,所以孙权也觉得挺满意。至于诸葛亮分析的曹操的那些劣势,孙权当然也很清楚,否则他也没信心打这一仗。
既然双方取得了共识,且合作条件也基本谈妥,那么“孙刘联盟”就算正式缔结了。诸葛亮不辱使命,为刘备集团立下了一大功,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一个漂亮且意义深远的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