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相杀:袁氏的末路(1 / 1)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因官渡兵败而一蹶不振的袁绍,终于在愤恨与不甘的煎熬中抑郁而终。

袁绍生前并未确立继承人,这显然给整个集团和袁氏三兄弟留下了一个莫大的隐患。

集团的大部分高管,都倾向于拥立袁谭,毕竟他是长子。可是,前文讲过,审配和逢纪有诸多理由反对袁谭,所以二人便趁众人计议未定之际,谎称有袁绍遗命,先下手为强,把三子袁尚推上了主公的宝座。

当时袁谭驻兵在外,等他赶回来奔丧时,大位已经让袁尚给占了。无奈之下,袁谭只好自立为车骑将军,率部屯驻黎阳。

袁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仅用各种借口调走了袁谭的许多部众,而且把逢纪派到了黎阳,摆明了就是要监视袁谭。

这简直就是得寸进尺,欺人太甚!袁谭强压怒火,要求多派一些兵马给他。此时主事的是审配,当然回绝了他。袁谭这下终于爆发,一怒之下就把逢纪给砍了,公开与袁尚撕破了脸。

可怜逢纪机关算尽,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虽然他殚精竭虑地赢得了这场夺嫡之争,可非但什么好处都没捞着,反而成了最先出局的人。

当年九月,曹操得到袁氏兄弟反目的情报,立刻抓住时机,率部渡过黄河,猛攻黎阳。袁谭抵挡不住,只能向袁尚告急。

大敌当前,袁尚当然也知道一致对外的道理,遂命审配留守邺城,然后亲率主力南下黎阳,与袁谭联兵,在城外与曹军展开了对峙。

然而,连他们的老子袁绍都不是曹操的对手,这哥儿俩又凭什么跟曹操过招呢?

二人连战连败,不得不缩回黎阳城中固守。

当时,并州(约今山西省大部)大部分还是袁家的地盘,时任并州刺史的高幹就是袁绍的外甥。袁尚急命高幹南下进攻属于曹操地盘的河东郡(治今山西夏县),又派人去关中与马腾结盟,企图以此迫使曹操退兵。

高幹命部将郭援和南匈奴的流亡单于呼厨泉联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绛县(今山西侯马市)等地。与此同时,马腾也答应了与袁尚联手。形势忽然变得对曹操有些不利了。

尽管西线告急,可曹操绝不会轻易撤兵,因为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手下守在长安,足以独当一面,暂时不需要他操心。

这个人就是钟繇。

钟繇自然不会令曹操失望。他一边亲自率部渡过黄河,对占据平阳的匈奴单于呼厨泉发起反攻,一边派属下张既、傅幹前去劝说马腾——此时的马腾显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他偏向哪边,哪边就更有可能在这个局部战场上获胜。

其实,马腾并非真心与袁尚结盟,他不过就是脚踩两条船、坐山观虎斗而已。张既先到,对他陈说了一番利害,马腾却仍旧骑墙,不愿表态。

此时,钟繇在平阳城下久攻不克,而郭援已从绛县掉头北上,准备渡过汾水,攻击钟繇后背,解平阳之围。

眼看马上就要陷入腹背受敌之境,钟繇麾下诸将纷纷建议撤兵。钟繇却说:“郭援大军南下,与关中那帮人(马腾、韩遂等)暗中勾结,可他们之所以还没有公然反叛,只是顾忌我在关中的威望。如果现在撤兵,就是在暴露我们实力不济,那所有人就都会与我们为敌了,就算撤兵,又能撤到哪儿去?这就叫不战自败。郭援这个人我很了解,刚愎自用,好胜轻敌,必然会轻视我军,而我军只要在他抢渡汾水之时发起进攻,必可大获全胜。”

钟繇之所以说他了解郭援,是因为郭援是他的外甥。

另一头,张既未能说服马腾,于是傅幹接棒上场。他先是对马腾一番恐吓,说你现在这样首鼠两端、坐观成败是很不明智的,等曹公缓过劲来,头一个诛杀的肯定是你。接着又是一番利诱,说你现在发兵去打郭援,可以跟钟繇前后夹击,这仗稳赢,那就等于一举断了袁氏的一条胳膊,又解除了曹公的一方危难,曹公必将感激你,到时候将军的功名富贵就无人可比了。

马腾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帮曹操的赢面更大一些,遂命儿子马超率一万多人驰援钟繇。随后,马超与钟繇合兵一处,果然在郭援半渡汾水之时将其击溃。战斗结束后,很多人都说郭援死了,尸首却找不到。

正当众人纳闷之际,马超的部将庞德犹犹豫豫地从他的箭囊里拎出了一颗人头,正是郭援。

钟繇一看,顿时放声大哭。

庞德当然知道郭援是钟繇的外甥,所以刚才一直不敢把人头拿出来。现在看钟繇哭得那么悲伤,赶紧向钟繇谢罪。钟繇却摆摆手道:“郭援虽是我的外甥,却是国贼,足下何罪之有?”

郭援既灭,平阳随即也被钟繇和马超联军攻破了,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只能投降。

正当曹操与袁氏兄弟对峙黎阳、西线也一度告急之时,有个人偷偷从西南方摸了过来,准备趁火打劫,抄曹操的后路。

他就是刘备。

之前,刘备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接到消息,立刻出城,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十分热情地款待了他,并以上宾之礼待之。

刘表之所以对走投无路的刘备这么好,当然不是出于同为“汉室宗亲”的情感,而是觉得刘备有用,可以帮他抵挡曹操——其价值正与当初的张绣相似。

所以不久后,刘表就拨给了刘备一支兵马,让他进驻新野(今河南新野县)。新野位于荆州与豫州的接壤之处,是荆州的东北门户,刘备此行就是替刘表看守这个大门。

混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摆脱不了雇佣兵的角色,刘备内心自然是很憋屈的。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每次失败都还有人愿意收留,也就等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终究是值得庆幸的。说白了,总是给人当雇佣兵,总是被人利用,其实并不可悲,真正可悲的是连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想通了这一点,人也就坦然了,心态也就平和了。

刘备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这也许是最大的心得之一。

既然是给人家当雇佣兵,当然得随时听招呼了。这回,刘表发现曹操远在黎阳前线,而西线又受到了郭援威胁,觉得有机可乘,便命刘备出兵,偷袭许都。

刘备率部推进到了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在此遭到了夏侯惇和于禁的阻击。刘备旋即一把火烧掉军营,迅速撤出了战场。夏侯惇下令追击,裨将军李典觉得不太对劲,说:“敌军无故烧营而走,恐怕会有埋伏,再往南走,草木幽深,不宜追击。”

夏侯惇不听,让李典留守大营,亲自率部追击,然后果然遭遇埋伏,被刘备打得大败。李典闻讯,连忙赶来救援。刘备不再恋战,引兵撤退。

虽然刘备此行没对曹操造成任何威胁,也未占领尺寸之地,但毕竟打了场胜仗,对老板刘表也算有交代了。

身为雇佣兵,不出来打仗肯定不行,但打得太投入把自己赔进去也没必要。这中间的尺度,刘备拿捏得可谓恰到好处。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二月,解除了后顾之忧的曹操对袁氏兄弟发起了总攻。双方在黎阳城外大战了一场,袁谭、袁尚不敌,只好退保老巢邺城。

四月,曹操大军将邺城团团围困,同时还搂草打兔子,把邺城郊外刚刚成熟的冬小麦全部收割了。

收完麦子,众将领摩拳擦掌,准备一鼓作气把邺城攻下来。可是,郭嘉托着下巴想了半天,却给曹操出了个退兵的主意。

众将大为诧异。郭嘉道出了他的理由:“袁氏兄弟争权,且各有党羽。若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就会合作相保;我们缓一缓,他们则必定内斗。所以,我们不如先向南图谋荆州,静待其变,到时候再动手,可一举平定北方。”

曹操闻言,大赞一声:“善!”旋即撤军,还师许都。

不出郭嘉所料,曹军一走,袁氏兄弟立马就起了内讧。袁谭以追击曹军为由,让袁尚多给他一些兵马和装备。袁尚知道这是借口,当然不给他。袁谭大怒,而郭图和辛评又在一旁火上浇油,于是哥儿俩彻底翻脸,就在邺城城外打了一仗。结果袁谭兵少,被打败了,只好撤到了渤海郡的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

当年八月,袁尚亲自率军攻打袁谭。袁谭又败,退保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袁尚又进围平原,攻势极为猛烈,不让袁谭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眼看就要撑不住了,袁谭别无良策,只好派出谋士辛毗(辛评之弟),觍着脸去跟仇敌曹操求救。

此时,曹操已经集结大军进驻西平(今河南舞阳县东南),准备进攻荆州。辛毗赶到西平,向曹操表明了归降和求救之意。曹操遂召集属下开了个会,讨论到底是先打荆州刘表,还是接受袁谭的投降并去救他。

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实力较强,应先平定,至于袁氏兄弟,根本不足为虑。只有荀攸的意见与众人相左。他说:“刘表坐拥荆州,却无四方之志,这一点众所周知。反观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如今兄弟交恶,势不两全,若一人把另一人吞并,力量得以集中,那就难以对付了。所以,应该趁他们内斗之机,断然出手,则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曹操听从了荀攸的意见。

可是,没过几天,他就变卦了,又觉得该先打刘表。辛毗察言观色,料定曹操改了主意,便去找郭嘉帮忙。郭嘉在袁绍帐下待过一段日子,跟辛毗有些私交,便带着他来见曹操。曹操很犀利地问辛毗:“袁谭会不会使诈?袁尚有没有那么好打?”

辛毗很聪明,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明公不必问袁谭是否使诈,而该问形势是否对您有利。”接下来便是一通长篇大论,大意是说,袁氏阵营如今“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加上蝗灾肆虐,百姓饥馑,眼看就要土崩瓦解了,这时候去打袁尚,如同秋风扫落叶。若是等灾年过去,粮食丰收,而袁氏兄弟也意识到要一致对外,二人重修于好,那么战机就错过了。何况若是扫平河北,把袁氏的部众都收到麾下,曹操的兵力将会极大增强,足以令天下震动。

曹操被他说服了,遂于当年十月率军北上,进驻黎阳。

袁尚一看曹操来了,赶紧解围而去,撤回了邺城。他麾下有两名部将吕旷、高翔料定他迟早完蛋,便率部归降了曹操。袁谭逃过一劫,却一点都不安分,私下做了个小动作——偷偷刻了两枚将军印信给吕、高二人,企图拉拢他们,以便为己所用。

曹操其实也看得出袁谭心怀鬼胎,却不动声色,还主动与袁谭结成了儿女亲家,让儿子曹整娶了袁谭的女儿,然后才班师回到许都。

很显然,这是曹操在给袁谭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袁谭明智的话,从此夹起尾巴做人,即便不可能得到曹操重用,但凭着与曹操的这层姻亲关系,保住一大家子的荣华富贵肯定没有问题。

遗憾的是,袁谭缺乏这样的明智。作为袁绍的长子,他一心总想着继承袁绍的一切,不论这一切是被三弟袁尚抢去,还是被仇敌曹操夺走,他都不会甘心。

说好听点,这叫志气;说难听点,这就叫愚蠢。

而区别二者的标准就是:有没有自知之明。对于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来讲,不甘失败会给他带来东山再起的机会,比如刘备;而对于一个本事不大却又野心不小的人来讲,不甘失败的唯一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比如袁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