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十几万人杀得难解难分之际,已然割据江东的孙策,正抓住时机悄悄北上,进兵徐州,准备抄曹操的后路。
他的首攻目标,就是广陵太守陈登。
之所以选择陈登,是因为之前孙策去荆州打黄祖时,陈登曾联络严白虎余部,企图在孙策后方制造混乱。眼下孙策回军,第一件事当然是找陈登算账。
当时,广陵郡的治所设在射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亲自率部进抵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在此等待后勤部队把粮草运上来。一旦粮秣就位,他便会渡江北上,大举进攻射阳。
孙策性喜射猎。在等候粮草的这段时间,闲来无事,他几乎每天都跑到城外打猎。由于他的坐骑是一匹少见的良马,速度飞快,所以随从侍卫往往跟不上他,经常被他远远甩在后面。换言之,孙策在打猎的多数时间里,几乎都是单独行动的。而这一点,无疑对他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谋士虞翻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曾劝谏孙策说:“明府外出射猎总是临时起意,且轻装简从,让左右官员来不及进行戒严,而侍从们也苦于保护不周。身为主公,若性情不够稳重,就难以立威;轻率出行,易遭遇不测。对此,还望明府稍加留意。”
孙策回答说:“先生说得很对。”
然而,他只是口头上虚心接受,行动上却依然故我,从未有丝毫改变。
于是,悲剧便就此注定了。
四月初四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又是一个打猎的好日子。孙策自然是待不住,便又纵马出城了。跟往常一样,没过多久,他就把侍从们全甩掉了,单人独骑在树林里纵横驰骋。
而跟往常不一样的是,这回,不远处多出了三名刺客。
他们就是吴郡前太守许贡的门客。
前文说过,许贡因暗中给朝廷上表,要摆孙策一道,结果被孙策绞杀了。他手下的三个门客觉得他死得太冤,决意为他报仇。
这三个家伙肯定已经盯了孙策很长时间了,也摸准了他的行动规律,所以就在这一天悍然下手。他们躲在树丛中发射暗箭,其中一箭正中孙策面颊。等后面的侍卫们赶到,杀了这三个刺客,悲剧已然发生,谁也无力回天了。
孙策被紧急送回城后,自知伤重不治,立刻把谋士张昭等人传到榻前,说:“天下方乱,以吴、越(代指江东)的人口和实力,凭借三江(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的险要,足以坐观天下成败,请诸公好好辅佐我弟弟。”
随后,又单独召见孙权,命人把“讨逆将军”和“吴侯”的印信绶带交给了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策传》)意思就是:在勇武和军事才干方面,他比孙权强;但是在用人之道和政治才干上,他相信孙权比他更有潜力,也会做得比他更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权的确没有让他失望。
当天夜里,孙策便溘然长逝了,年仅二十六岁。
孙坚和孙策接连两代人都骁勇无敌,“猛锐冠世”,却都英年早逝,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这既可以说是命运使然,也可以说是他们父子相同的性格缺陷导致的。陈寿就在《三国志》里用四个字概括了这一性格缺陷——“轻佻果躁”。
孙坚、孙策父子的确勇武过人,但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们的过度自信、草率轻敌和急躁冒进,从而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有一句老话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古人用瓦罐盛水,天天跟水井打交道,习以为常,可总会有那么一天,稍不留神,瓦罐就在井口上磕破了。同理,将军经常打仗,也就习惯了与死神打交道,可即使与死神无数回擦肩而过,只要有一回迎面撞上,命就没了。
所以,一个人栽跟头,往往不会栽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而恰恰更有可能栽在自己最擅长、最有优势的事情上。因为面对不擅长的事情,我们都会非常小心谨慎,从而主动避开危险;而面对经常做的擅长的事,我们就很容易麻痹大意,对危险视而不见,或者自认为完全有能力驾驭危险,结果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孙策的意外身亡,对年仅十九岁的孙权当然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
他完全反应不过来,当场哭得撕心裂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已经是江东的主人,也已经一跃成为当时天下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诸侯之一。
你光顾着哭,这么一大摊事业怎么办?
张昭耐着性子听他哭了大半天,最后忍不住大声道:“孝廉(孙权曾被举为孝廉,因此时尚未正式成为主公,只能以此相称),这岂是你哭的时候?!”旋即命人给孙权换上官服,然后强行扶他上马,连夜巡视军营,首先把军队安抚住,以防生变。
紧接着,张昭集合文武官员,宣布了孙策的遗命,随后一边上表朝廷,奏报此事,一边向下辖所有郡县发布文告,命各级文官武将坚守岗位,严守职责。
时任江夏太守(遥领,非实任)的周瑜接到噩耗,第一时间从驻地巴丘(今江西峡江县)赶回来参加了孙策的葬礼,随后便留在了大本营吴郡,以中护军之职与张昭一起共掌军政,全力辅佐孙权。
当时,孙策一死,下面顿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年未弱冠的孙权,纷纷动起了跳槽和辞职的心思,只有周瑜、张昭等少数高管对这个年轻的新老板很有信心,坚信一定可以跟他一起共创大业。
还好有这两个实力派人物鼎力相助,孙权才算安全撑过了这段最敏感、最危险的“权力过渡期”。
孙策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本来以为这个骁勇无敌、锐不可当的“猘儿”会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不料老天爷竟然早早把他收了,这对刚刚打赢官渡之战的曹操而言,无异于锦上添花,好事连连。
孙策没了,江东人心不稳,而那个嘴上没毛的孙权根本不在曹操眼中,所以他很自然地打起了江东的主意,准备“因丧伐之”。
关键时刻,孙策生前在朝廷布下的一颗闲棋冷子发挥了作用。
他就是时任侍御史的张纮。
虽然张纮眼下在朝廷为官,表面上是曹操的人,却“身在曹营心在吴”,一看曹操想乘人之危对江东下手,慌忙劝阻道:“在别人办丧事的时候发兵,不合古人的道义。万一不能取胜,又会把朋友变成敌人,不如厚待之,反而能收揽人心。”
张纮的潜台词,是建议曹操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孙权放弃割据,归顺朝廷。
曹操听懂了他的意思,觉得孙权若愿意归附,那当然比大动干戈好得多,何况现在袁绍还未彻底消灭,四方仍有不少割据诸侯,此时对江东发兵,的确不妥。
权衡了一番利弊后,曹操当即以朝廷名义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同时任命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让他回江东去执行一项任务——劝孙权归附。
此举正合张纮心意,就这样他名正言顺地结束了“卧底”生涯,回到了江东。至于曹操下达的任务,张纮自然没把它当回事儿。
孙权之母吴氏一向倚重张纮,见他归来,不由喜出望外,马上请他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张纮不负所托,从此尽心尽力,极大地帮助孙权巩固了地位。
当时,不要说一般员工对孙权没信心,其实就连吴氏本人,对这个年轻的儿子能否守住他大哥创下的这份基业,心里同样没底。有一次,她忍不住私下询问大将董袭,说:“江东保得住吗?”
董袭回答:“江东有山川之固,而讨逆将军(孙策)恩德在民,如今讨虏将军(孙权)继承基业,上下用命,有张昭主持军政,还有我董袭等人捍卫,地利人和都不缺,江东必万无一失,不必忧虑。”
董袭这番话,基本上是事实,但也不乏安慰吴氏的成分。比如他说“上下用命”,意思是江东的老少爷们儿都乐意为孙权效命,这话就不太准确。
别的人暂且不提,就说鲁肃吧,这位日后“联刘抗曹”的首席功臣、孙权最倚重的股肱之一,在孙策死后差点就卷铺盖走人了。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县)人,体貌魁伟,少有大志,家里非常有钱。由于从小不缺钱花,所以养成了乐善好施的性格。当时天下大乱,鲁肃也没啥正经事干,便召集乡里的一帮少年,天天练习击剑骑射,同时大做慈善,把家里的好多田地都给卖了,然后“大散财货”,一边赈济贫困,一边结交义士。
这样的大好人,自然受到了乡亲们的衷心爱戴,仗义疏财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还在袁术手下担任居巢(今安徽巢湖市东北)县长的周瑜,有一次带着数百部众路过东城,因军中缺粮,便慕名找到鲁肃,准备打打秋风。
鲁肃家里有两座大粮仓,每仓储粮三千斛。一听周瑜道明来意,他二话不说,随手指了指其中一座粮仓,道:“全拿去。”周瑜见他如此豪爽,不禁啧啧称奇,随后便与他结成了好友。
不久,袁术也听说了鲁肃的名声,便任命他为东城县长。可鲁肃看出袁术这个人不靠谱,不想跟他混,便带领宗族老少离开了东城,跑到居巢投靠了周瑜。不久,周瑜也弃官不做了,带着鲁肃一块儿来到吴郡,正式投到了孙策麾下。
鲁肃本以为跟着孙策一定可以大显身手,没想到孙策竟突遭不测,撒手人寰。看着虚岁才十九的孙权,鲁肃一点信心都没有,便决定一走了之,去投靠别的诸侯。
关键时刻,周瑜把他拦了下来,说你别看孙权年纪小,可他“亲贤贵士”,非常重视人才,终将成就帝业,跟着他一定前途远大;然后又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说:“鲁肃很有才干,可以辅佐你。如今正需要广泛招纳像他这样的人才,方可成就大业,切莫让他们流落于外。”
孙权当即召见鲁肃,一番攀谈之下,发现周瑜之言果然没错,心中大喜,遂屏退众人,单独与鲁肃“合榻对饮”,然后问他:“如今汉室倾危,我想创建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先生要怎么帮助我?”
鲁肃答:“我私下认为,汉朝已经不可能复兴了,而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立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如今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此时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占据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然后建元称帝,进而夺取天下,必可建立像汉高祖一样的大业!”
孙权现在一心想的只是怎么守住大哥留下的基业,不料鲁肃竟然一上来就给他画了这么大一块饼,还怂恿他登基称帝、夺取天下,这可把孙权吓坏了。他赶紧道:“如今我只想尽一方诸侯之力,希望能够匡扶汉室,至于先生讲的这些,不是我能够企及的。”
虽然跟鲁肃打了一句官腔,但并不意味着孙权内心深处就没有当皇帝的梦想。换言之,这个年轻人也是有野心的,并且他的野心丝毫不比曹操和刘备小。只不过在现阶段,他绝不会轻易流露出这份不合时宜的野心。
孙权深知,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而眼下他最迫切的任务,是稳住人心,整顿队伍,巩固地盘,树立威信,让手底下的人和四方诸侯都知道——他孙权绝对有本事守住大哥留下的这份基业。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他才能进而向天下人证明——孙权的本事甚至比大哥孙策更大!
简言之,他现在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才可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叱咤风云的“创业之君”。
所以,鲁肃这番话他并不是不认同,而只是不会在眼下认同。
这就是孙权高明的地方。尽管年未弱冠,但孙权有着远远超越他年龄的成熟和稳重,也有着远超他年龄的审时度势的智慧。从这里,我们便不难看出,孙权的性格与其父孙坚、其兄孙策都迥然不同——相对于“轻佻果躁”的孙坚和孙策,年轻的孙权似乎更为沉稳,也更有心机和权谋。
眼见鲁肃受到了孙权的垂青,身为“顾命大臣”的张昭就有些嫉妒了。他不止一次对孙权说,鲁肃这个人太不谦虚,年少疏狂(鲁肃时年二十九岁),不堪大用。然而,孙权却没听他的,反而愈加厚待鲁肃,前后赏赐给他的财物多得不可胜数,几乎令鲁肃的资产回到了当年的水平。
孙权之所以如此器重鲁肃,除了看重鲁肃的才干,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古人常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张昭固然对孙氏忠心耿耿,而且能力也很强,但不管怎么说,他终究是大哥孙策留下的人。孙权要想有所作为,不仅要善用这些老人,而且势必要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班底——鲁肃正是这个班底的核心。
紧接着,孙权开始入手整顿军队,将现有部队进行了一番合并整编,在这个过程中又挖掘到了一位将才——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县)人,其姐夫邓当是孙策麾下部将。吕蒙十五六岁就从家里跑出来,跟着姐夫从军了。邓当怕他有什么闪失,只让他当勤务兵,不让他上战场。有一回,邓当随孙策征伐山越,打完仗才发现这小子竟偷偷跟出来了,大吃一惊,回来就向吕母告了状。
吕母非常生气,要揍他,吕蒙却梗着脖子说:“咱家这么穷,都快活不下去了,我去打仗,说不定还能立功,博一个富贵。人家古人不是早说了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吕母一听,这小子说得貌似也有道理,也就下不去手了。
当时军中有一个官吏,见吕蒙小小年纪却一心想立功,便在背后嘲笑他说:“那小子有什么能耐?他要上了战场,就是拿肉去喂老虎。”后来,此人又变本加厉,当面羞辱吕蒙。吕蒙大怒,就把这个人杀了,然后到外面躲了一阵子,才回来跟上司袁雄自首。袁雄替他说情,并把他引荐给了孙策。孙策看出这小子有能耐,便赦免了他,并把他留在了身边。
几年后,邓当阵亡,张昭举荐吕蒙接替了邓当的职位,任别部司马。
穷小子吕蒙总算熬出头了。可还没高兴几天,原本看重他的老板就遇刺了,新老板压根不认识他,要想出头可就难了。更惨的是,这次合并整编,吕蒙的队伍也在合并之列,一旦被编到别人麾下,他连“别部司马”一职都保不住,还谈何出人头地?
吕蒙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招,遂跑去跟商家赊账,然后为部众统一制作了崭新的军服和绑腿,并加紧操练。不久孙权来阅兵,见他这支队伍军容齐整、训练有素,感到非常满意,随后不但没动他的队伍,反而把别人的队伍合并到了他的麾下。
就这样,吕蒙一举博得了新老板的青睐;而孙权也通过整顿军队,培植了一批以吕蒙为代表的青年将领。
尽管孙权已经很努力地在履行一个新老板的职责,也尽心尽力地维系着整个江东集团的稳定,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管不买他的账,始终认为他那副孱弱的肩膀扛不起这份大业。
为首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孙权的堂兄、时任庐陵太守的孙辅,另一个是孙策生前亲自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
孙辅暗中给曹操写了封信,表明了投降之意,并请求曹操发兵南下,接收江东;李术则是公然反叛,不但自行出兵攻陷了扬州,杀了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而且收留了一帮背叛孙权的文官武将,俨然就是要“另立中央”,与孙权分庭抗礼。
这两个人,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在江东集团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觑。他们的反水,无疑对刚刚坐上老板之位的年轻的孙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这仿佛是上天给孙权安排的一次大考:考得过,你就能坐稳老板的位子;考不过,江东集团就可能分崩离析,大哥留下的这份家业也会随之灰飞烟灭。
孙权没有畏惧,也没有迟疑,很快就出手了。
得到孙辅降曹的密报后,他第一时间逮捕了孙辅身边的所有亲信,悉数斩杀,然后把孙辅的部众分拆打散,编入了别的部队,最后把孙辅押回了吴郡,予以软禁。
接下来便是李术了。孙权动手之前,先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扬州刺史严象是明公您任命的,李术竟然杀害了他,简直是肆无忌惮、大逆不道,应迅速诛灭。我现在采取行动,李术必会向您求援。明公身居‘阿衡’(辅弼天子)之位,天下观瞻所系,还望敕命部下,切勿接纳李术。”
孙权先把李术的后路给堵死,再从容发兵,大举进攻庐江郡的治所皖县(今安徽潜山县)。李术难以抵挡,果然向曹操求救,可曹操压根不搭理他。孙权军遂攻克皖县,斩下李术的首级,枭首示众,随后又把李术的两万多部众全部迁到了异地,打散后重新整编。
孙权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了孙辅和李术的叛乱,不仅震慑了那些心怀异志之人,而且用行动向天下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我完全有资格坐在江东集团老板的位子上。
这场大考,年轻的孙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自古英雄出少年。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孙权,已经隐约展现出了一个枭雄杀伐决断、纵横捭阖的手腕和身姿……